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多人都会有学习焦虑,那么多知识每分每秒的在生产,如果错过了什么,那可能就和落后别人很多,也许早知道一点就是反超的机会。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们有学习焦虑的人,都是希望进步的人。从成甲对学习的层次定义,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读书心理,因为我们很多人只是在不断地收集信息,比如收藏了很多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却没有从中悟出多少对行动产生影响的道理,学过很多线上课,就是打了很多卡。用他的话说,这是“低水平勤奋陷阱”,是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
面对这种状况如何解决呢?升级读书方法: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李笑来老师是一个对概念无比重视的人,他对智商的定义是:一个人的脑子里是否有足够多的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以及这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读一本书,是在获取一个或多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获取之后并不仅仅是把他进行存储,还必须在存储的时候进行加工处理,让他可以与现有的某些概念产生反应和关联。
很多时候,我们的处理方式很简单,很多人都会一上来就用到归类,再进一步可能会建立索引,方便以后的查阅,大多数人会止于这一步。《好好学习》这本书还给出了我们忽视的一步,要从读书中发现临界知识。在掌握一个知识的时候,要看到知识的背后是什么样的逻辑?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要升级到掌握临界知识的状态,首先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两个重要的底层心态。
培养绿灯思维,即:在遇到一个新观点时,能更多的将焦点放在观点所能带来的价值上,而不是简单的对错或者有用无用。要培养这种思维,我们就要规避常见的心理误区:习惯性防卫。产生习惯性防卫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每个人会有的“基本归因偏差”,我们发现有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时,就习惯的认为肯定是那个人本身的问题,但是当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时,反而会把问题归在外部因素上。是不是就不能避免这种情况了呢?书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一定要学会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或者行为的质疑,认为是对我们整个人的质疑,这个时候就很自然的引发我们个人情绪上的不满,认为自己受到了挑战,就错误的将现象和问题本身弄混了。将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和成长的机会变成了对个人认同的争论。我们应该把这些机会当成我们改进我们“观点或者行为”的机会,而不是别人对“我”的误读。
第二个要培养的心态是:以慢为快。读到这点的时候,自己还是很有触动的,不是说这个时代是比速度的时代吗,为什么反而要慢下来呢?如果慢下来,要如何才可以做到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又重新读了原文。
原来,我们理解的慢,是技术上的慢,也就是说仅仅是针对阅读速度来说,而作者要表达的慢,是要在真问题上慢下来。这就牵扯到我们怎么才可以发现一个好问题的问题。常规的,我们接受的教育是直接给出一个问题,然后让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找到正确答案,完成就表示这个问题完全得到解决,在工作中,我们也基本上遵循这样的规律。但现在,能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这方面的训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可能会有人认为,你什么时候都问个为什么,不显得多余吗?而且这种能力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家把人对学习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论,就是人的智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是固定的,很难改变;一种是渐进论,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改变智商和习得更多技能的。现在我们很多人知道智商是后天可以提升的,但是,在真正的应用中,反而会更多的偏向于固定论,可能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我认为“执行力”低下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渐进论对于我们慢下来学习的好处在于,我们会始终聚焦在是否进步上,而很少去关注快慢。慢下来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去找到问题的本质归因,我们可能读到一本书,看到一个观点,然后会找相关的书和论文去研究知识的脉络,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书中有个观点,我觉得非常好的说明了放慢读书速度的好处:所谓厚积薄发,你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识阻塞,才能在之后的书籍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有写的,作者没有写而应该写的。
你持什么样的心态出发,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学习临界知识,最重要的两个底层心态是:绿灯思维,以慢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