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题的确有点骇人听闻,但请相信我不是标题党。打德州扑克有5年了,第一次接触是我的主管给我们8个组员每人分100元启动金然后教会我们的,看起来有比较神奇,但在我们公司有这个传统,上级带下级,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文化。最初牌局非常少,我比较喜欢钻研,就跟大学里打dota一样,同学们天天激战,一刻不停歇,而我会时不时的上网看看视频和文章,毕业的时候水平已经在班级里比较高,但是离大神还有相当的距离,只不过相比于同学我更喜欢钻研罢了,有些时候你只需要比周围人强一点就有吹牛的资本了。顺便说一句,直到30岁我才通过看视频学会了游泳,我可是从小在湖边长大的。所以练习德州的时候也会上网看看书,看看视频。
持续几个月在PS上打小买入的SNG和MTT,总共投入了近5000RMB,直到有一天早晨我拿了一个MTT比赛的第三名,奖金有1000多刀。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鏖战,打到上班都差点迟到了,让我感觉投入这么多,有点得不偿失,慢慢的也不在PS上打了。直到做到主管,又重新拾起了德州扑克,这一次是在线下。因为每次开主管会议和出去玩的时候,都有人主持这样的牌局,大概1个季度会有一次。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景是既兴奋又诚惶诚恐的,出门一步便是江湖,不知道这个江湖有多少血雨腥风。回过头来看,最近俩年基本上是十打九赢,貌似跟从小父母告诫的十赌九输有点背道而驰,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些时候你只需要比周围人强那么一点点就好。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说面对的对手基本上是以铁血著称的销售精英,这种职业属性决定了很多人是很凶猛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打法,就是很松。总结一句大部分人是松凶型的,一场7-9个人的牌局,有一半人是松凶,那我最后选择的风格就是紧凶。
这种现金局一般开始于晚上10点结束于凌晨1-8点不等,它的结束时间取决于当时输赢的情况以及当事人的心态。所以我把他定位于一场马拉松,既然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那从内心我就把它的结束时间定在第二天早上8点,因为再晚也不可能晚于8点了,这个时候只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然后赢到最后。赢是我的第一目的,要不然还不如花这个时间跟同事们喝酒聊天去了,当然德扑也是很好的交流场景。
我刚刚说过,这种牌局有如一场马拉松比赛,关键在于心态和耐力,打法在于紧凶。那到底怎么开始呢?因为有一半人的打法都是松凶型,我见过太多人开局拿着范围很广的起手牌随便在flop前all in,不到半个小时就挥霍了几手买入,运气好一点的能把筹码累起来,运气差的再加上心态不好就从此开始崩盘。丹尼尔卡内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在提出的展望理论中提到,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这不就是赌徒心态吗?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的选择是,只打范围比较窄的起手牌,打翻牌后,然后争取翻番再翻番,减少诈唬或者不诈唬,因为全是铁头。到了中期筹码累起来之后,我会适当的松一点,适当的诈唬。因为我的牌桌形象一直很好,想抓我的诈唬需要有一定的心里建设。然后重点选择一些心态失衡或者急需翻番的对手来打,到了中后期我会收紧起手牌范围,避免跟筹码相当的人过招,以防功亏一篑。
具体到每一手牌,打之前“断舍离”。我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弃掉手中的牌的时候,很多人会说再发一张,如果发中了他想博的牌,他会扼腕叹息。在你叹息的时候下一把牌已经开始了,你准备好了吗?你能认真对待吗?还是处在遗憾的情绪当中?我们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对于损失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如果一直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不相信你能赢到最后。“断舍离”是一种不断修炼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有一句话叫借假修真,借事修人。
当然不可能这么顺利,有很多时候开头非常差,筹码一直累计不起来,这个时候心态就非常重要,其实你会发现最后能否赢,也就取决于那么几把牌。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也就是选择了几只低估值的股票然后重仓持续的价值投资,当然说起来简单,这种投资理念的确是反人性的。而我在输的时候并不会经历那么大的心理波动,只需要告诉自己集中精力,打好几把牌,就能够赢到最后,事实也的确如此。
之所以我能取得90%的胜率,仅仅是比周围人强那么一点点。放到其他的场子里,可能连10%的胜率都不到。你可以说这有什么傲娇的,也可以说我不思进取。小时候经常就被妈妈说,隔壁那小明怎么怎么厉害,这会我也可以当一回隔壁小明。人总是喜欢跟周围人比较,你同级别的同事比你工资多几百,你也会暗自不爽,84年出生的扎克伯格31岁就作拥500亿刀的财富,你不会觉得跟你有半毛钱关系。
大千世界,有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德州也好、投资决策也罢,其实懂得一些道理,也能过好一生。引用曾国藩的一句话,“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