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工作下来,每周都有各种大小会议,我估计占据自己工作日时间起码有三分之一。
会议一多,信息量就比较大,而且很多信息都需要上传下达。但是我意识到每次开会进行上传下达完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会容易漏掉一些信息点。
信息不是特别重要的漏掉倒也还好,但如果是比较重要的点传达漏了就是工作失职了……
那么,为什么会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我习惯记笔记时候,不会一笔一眼地规规矩矩地写下来。而是习惯把会议要点和自己想到的东西都随手写下来,一张纸写完就感觉比较凌乱,加上信息量大,这样就很容易把一些内容给漏掉,回头查找的时候还不能及时翻阅出来,且自己的思维也因此被凌乱了。
而且我也发现很多时候上面领导布置的一些任务通过会议或者邮件传递下去,不刻意强调的话,往往会不了了之。
不及时提醒的话,员工都会因为其他的工作任务挤压,而把这些领导希望执行的内容给忽略掉,我估计这样子可能导致领导开始怀疑自己的权威和员工的执行力……
今天我们面对的信息都太多了—有没有一种有效方式,能够抓住各个信息的细节要点,并且可以很容易表达出去,向客户和团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著名知识大咖古典老师在其专栏课程里提到我们要建立视觉化思维,就是把思维用视觉的形式呈现出。视觉化的思维重点是思维,不是学画画、学艺术。
他指出,科学研究显示人脑活动总量的近三分之二都用于支持视觉功能。大约三分之一的脑部神经元专门处理视觉信息,还有三分之一的神经元同时处理视觉和其他感官信息,最后三分之一的神经元处理剩下的各类信息。
这就启发我以后要改变以往凌乱的笔记方式,要简单作图作画去记录整理,比如思维导图、金字塔结构等。
这样就可以有效调用更多脑区,调用眼、脑和手等神经系统,更加便捷地梳理、记忆、理解和传达信息了。
那么,这是针对信息记录问题的解决方式,那么信息记录下来中的复杂问题该如何利用笔记本有效处理呢?
要知道大脑的工作内存和认知负荷其实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同时处理3-5个认知单元。
当我们全力聚焦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抑制大脑其他区块的运作。但是一个问题越复杂,需要推导的步骤、调用的知识块就越多。
也就是说人没法一边聚焦一边发散。这就是我们面对问题苦思冥想,却还是不得其解的原因。如果这个恶性循环引发人的焦虑,那么大脑就容易过热“宕机”了。
其实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思考内存。
古典老师指出:这是因为人的思考和行为受框架影响很大,框架本质上就是思考的套路,人脑的内存相当有限,需要把多线程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单线程的小任务,结构化深度逻辑思考。
原新东方名师张萌女士谈时间管理的心得时候,提倡笔记本分块记录计划和实施,不要和随手记录的本子放在一块。原来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原来这样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以问题为中心,拆分任务,深度思考和复盘,形成有效结论。
这就启发我以后用一些有结构式框架的笔记本比如麦肯锡笔记法去记录整理,并拆分思考复杂问题,还可以结合利用一些常用商业逻辑化思考的工具,比如常用的5w2h法和smart原则去进一步拆分思考问题。
一如古典老师所说:通过改变笔记本改变思路,通过改变思路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