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文友汇第二期征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看图写故事,标题自拟。
秋高气爽,四个字道出了秋天的性格。天变得越发的高了,微凉的早晚,适宜的温度,让人感到很舒适。
憋闷了许久,终于可以随意的外出溜达了。赶紧约着三两闺蜜,趁着大好的时光到外面走走。
电话打过,一拍即合,于是第二天一早一行四人驱车来到了城外的一所农家院。
按预订,小院主人为我们提供了一间坐北朝南,出门就可以领略山区风景的好住处。
傍晚时分我们走出了房门,享受秋日的美色。只见路上早有三三两两的人群向着坡下的一处游乐场所走去。
游乐场里,已有人在随着音乐律动。这边是伴着优美的华尔兹舞曲翩翩起舞,那边是在欢快的节奏中,跳着健身操。互不干扰,一派祥和。那边的角落稍静之处,有人在支起的棋桌上,上演着一场楚汉相争的撕杀。还有一些小朋友们在玩儿着滑梯和旋转木马。这样欢乐的景象已经好久没有出现过了。
我们沿着小路随意地走着。走了一段时间,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片竹林,茂密的竹林深处一间毛草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走向前去,房檐下一漂亮的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着,发出阵阵的叮当声。
悦耳的铃声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拽向了遥远的童年时代,唤起了我少年读书时的记忆。那老树下的铃声默默地在心中响起。
我就读的那所小学,是一个被叫做“娘·娘庙”的寺院改建而成的。
校园中一棵古老的杨槐常年倔犟地挺立着,黢黑斑驳的树干,向人们诉说着老树经历的年华。轻风吹拂它的枝叶,发出细小的婆娑声,仿佛在与微风低语。老树下悬挂的那盏钟日夜陪伴着主人走过春夏秋冬。
就是这所学校曾经陪伴着我,走过六年懵懂的少年时光,感受了不一样的时代年华。
曾经的寺·庙,南北各有一个配殿,后来将每个配殿中间加上厚厚的隔断变成了几间宽敞明亮的教室。
由于房屋比较高,冬暧夏凉,在里面读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院子的西面又盖出了几间教室,把整个院子包裏住。就这样,昔日里寺庙里的诵经声,被孩子们的读书声取而代之,让古老的寺庙焕发了勃勃生机。我想这也是它最好的归宿吧。
由于配殿房屋高、墙体厚,又有尖尖的层顶,夏天的闷热很难刺透它。那时还没有空调、风扇支类的消夏电器,在这样的房子里上课比呆在那些普通的教室里不知舒服多少倍。冬季里,厚厚的墙体把寒冷拒之门外。好一个冬暖夏凉的所在。
为此,学校还想出了一个轮换的办法。按班次每周轮换一次教室,雨露均沾,让大家都能享受一下舒适的学习环境。现在想想,当年的老师真是煞费苦心啦。
院子的东面砌有一个四五十米长,二三十米宽,高有一米左右的台子。供学校老师同学在全校举行活动时,站在台子上讲话之用,或者学校开展文艺活动时,作为学生们表演节目的舞台。
炎热的夏季课间休息时,学生们都会簇拥在老槐树下嬉笑打闹,做着各种游戏。女孩子跳橡皮筋,男同学则三三两两的围在一块空地上,弹起五颜六色的玻璃球。
那时每天上午四节课,在两节课的中间,同学们要集合在院子中央,听着喇叭里播放的音乐,做广播体操。曾经全民健身的主要活动就是做广播体操。伟人说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个声音曾响彻环宇,至今回响在耳畔,仿佛就在昨天。
每当老槐树开花时节,茂密的树叶顶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相互簇拥着,微风拂过一股股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穿过窗子充斥着教室的每个角落。
下课时,同学们常常会偷偷地摘下一两朵槐花,吃上一口,甜甜的满嘴留香。
望着眼前的情景,往日历历在目。此时老槐的花朵在这初秋季节应该基本上零落,但那阵阵的香味已沁入心脾,不曾忘却。儿时快乐的读书生活,也回荡在心底。
当年那吊挂在老树上的钟不知今在何方。还有那位一头银发,每到上下课时,都会站在老槐树下,摇响轻脆铃声的敲钟人也没有了去向。
铃声响时,告诉同学们“上课了,下课了”。听着阵阵的铃声,同学们从校园的四方八方快速地回到自己的教室。稍许,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老师宏亮的讲课声随风飘向天际。
校园安静了,银发长者就会迈着悠悠的步子走向那间小屋,等待着下次铃声的敲响时刻。
每日每时的重复动作,在他的生命里却赋予了使命感。铃声让校园生活充满了节奏,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送走了张张笑脸,迎来了新的一天。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那清脆的铃声早已被电子铃声所替代,但那铃声的余音却一点儿也没在脑海里消失。
今天看到这高悬的风铃,好似那心中的铃声又一次响起,它深埋于心底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