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作者:黄有璨
推荐:五星
☞关于作者
作者2008年进去互联网行业,开始接触到运营这份工作,运营过产品类型比较丰富,社交,工具,平台等。在比较大的公司工作过,也有自己创业,目前有运营三节课的网站和公众号。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关注。
☞我要说
整本书内容偏向于工具书,干货很多。观点和实操内容相辅相成。这样一来,也会通俗易懂很多。
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运营是什么?”、“运营之‘光’”、“运营的核心技能&工作方法”、“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一个运营的职业发展与成长”、“一个运营人的自省与思考”等6个主要的章节。
考虑到我自己的工作内容,我只是对其中小部分内容做了笔记(我试着做了思维导图,哈哈,还没做完,内容干货太多了〒_〒)整本书篇幅有些长,比起他的公众号,我更加建议大家能够自己看下这本书,工具类书籍,相对来讲,本身归纳性就很强,作为读书笔记通常也只是会记录归纳性的点,如果是这样,对于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来说其实是不容易理解的,看过也容易忘记。
书中提到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我认为有些放诸四海皆准。不管目前你是做运营,还是之后,换了其他行业,或者是自己创业,开店,其实都可以运用到。而且我也相信,如果你试着去做了,它会改变你。
Tip:整本书篇幅有些长,可以试着和一两本比较轻松的书籍一起看,可能会比较能坚持看下去哦。
☞运营是什么
所谓运营,其实就是为了帮助产品与用户之间更好地建立起来关系,我们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预手段。
建议:要带着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运营,同时更要带着微观和落地的心态去做好运营。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运营”,是需要可以主导和掌控住这个流程中的全部4个环节的。
✔制定策略。
✔分解指标,规划工作。
✔执行落地,达成目标。
✔监测数据、调整方向。
☞好的运营应具备的素质
✔一些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如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等)。
✔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生产、活动策划、用户互动&维系、数据分析&策略制定等)。
注意点:“直接去看很多技能、方法类的东西,是不靠谱且容易走火入魔的”。先学习一些基础的运营知识,再去学习一些技能类的,网上干货类的文章很多,但是在你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一知半解的时候,这些干货反而会误导你。
☞4个基础思维:
✔目标导向思维
✔效率和投入产出思维
✔回报后置思维
✔做局思维
可以熟练掌握很多“杠杆点”
偏外在的方法和技巧而另一些,则跟一个运营从业者的自身内在修为密切相关。
内在的杠杆:
✔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追热点,借势--快速全面的学习能力
✔让自己拥有对于用户的洞察--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
✔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两个原则
1.假如你需要短时间内获得对方的注意力,那你可能需要先抛出一个可以让对方大吃一惊、瞠目结舌或十分好奇的观点和结论,瞬间击中对方,然后再去逐一论证你的观点是否可以成立。
2.假如你面临着的问题是要说服对方接受一个你的观点,那么你可能更需要先从大量事实和一些细节的刻画出发,通过事实和细节引发出对方的感知、共鸣和认同,再逐步引申出你的结论。
☞4个关键性“运营思维”
✔流程化思维
✔精细化思维
✔杠杆化思维
✔生态化思维
关于流程化
三个步骤
1.界定清楚我想要的目标和结果;
2.梳理清楚,这个问题从起始到结束的全流程是怎样的,会经历哪些主要的环节;
3.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给用户创造一些不同的体验,以有助于我们最终达成期望实现的结果。
关于精细化
你必须要能够把自己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并且要能够做到对于所有的这些小细节都拥有掌控力
把自己要关注、要做的事情,拆解和精细化到了接近极致,也基本完整掌控住了他自己运营工作中的全部细节。
关于杠杆化
围绕着我想要达成的结果,当前可能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我的杠杆点?
举例:我先服务好一小群种子用户,给他们制造大量超出他们预期的体验,然后我就有机会借此为杠杆,去撬动他们在此后帮助我进行品牌和产品传播的意愿(还记得小米的米粉吗)
☞2个核心技能
✔70%可知可控,只留下30%不确定
✔数据分析能力
70%可知可控,只留下30%不确定
如何做:大目标任务都拆分到极细致
具体思路:
1.界定指标有哪些分支指标货哪些要素构成。最好是一个公式。
2.分支指标和要素是否还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
3.具体思考,如果要提升某个分支指标,我们要将其拆分和落实哪些具体运营手段 。
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的背后是逻辑和推理逻辑能力较强的人的特征说话表达有框架,有条理,思路清晰(起因-经过-结果,案例--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办法)
如何做:
1.建立思想框架
2.放在自己所有会经历的相关场景中,强制自己使用相应框架进行思考和表达
3.逻辑思考书籍 推荐(思考的技术,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方法,创新者的思考,学会 提问)
作者说:框架不是为了束缚思维,而是用来整理思路的
☞激发用户参与、调动用户互动积极性的8个方法:
✔物质奖励
✔概率性事件
✔营造稀缺感
✔激发竞争意识
✔赋予用户某种炫耀
✔营造情绪认同感
✔赋予尊崇,重视感
✔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运营的宏观规律
规律一:带着短视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工作中,往往很难做好运营。什么是线性思维?
即:只考虑单一结果导向的思维。
规律二:一款产品在其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等现象,往往反而会加速其死亡。
规律三:早期产品的运营,一定要围绕着“口碑”来进行。
"口碑"着力点:运营对于用户的感染力、服务态度、你的产品理念、你的产品迅速改进优化的速度和能力,你在其他方面给这群用户创造的价值(例如总是送给用户一些意外之喜)等,是这一系列事情支撑起了早期产品的口碑。
☞内容生产的方法
存在的问题:没灵感,写不出来,写不顺畅。不能按期完成。
✔学会收集灵感(阅读,交谈,独自思考,事情的触动)
✔明确框架,再逐次填充细节03内容的组织和呈现。
重点:一定形成你自己的某种固定编排风格,千万不要三天一小换五天一大换 。
长期内容规划:常规内容保底,爆款内容重点 突破。
原因:60-70分的内容不难,但是可能慢慢的会流失客户。90分以上的内容,比较耗心力,天天都是这样难以做到 。
合理做法:
✔水准维持在60-70分
✔每隔一两周都必须有1-2篇90分以上的内容放出来刺激客户
以下是我摘抄的文中我认为比较给我启发的语句:
✔唯有你创造的用户价值足够多了之后,你才有资格去消耗它一点点。
✔运营其实是一件很有层次感的事情,很多时候,你都需要先做好一些小事,然后再以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大事的发生。
✔一个特别特别靠谱的运营在着手解决问题开展工作的时候,会尽力让70%以上的事情变得对自己是可知可控的,只留下30%的不确定。
✔在杂乱繁多的运营工作面前,学会做好自己的目标和工作内容管理,可能是对一个运营人而言,优先级最高的技能之一了。
✔人们记住一个东西,永远是因为它的“不同”。
✔在运营上,除了把事情想明白,其实更多时候,拼的就是执行力,这种执行力,精准到每一分钟的消息推送,每一张图片的设计,每一条文案的雕琢。
✔要把你的早期用户当作你最好的朋友来看待,这其实是个常识。
✔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会更聪明。
✔什么改变了你,就用什么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