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挫败感?只是一句话的事儿
1
小的时候,女儿常喜欢看动画片。
小孩子的游戏,大人多不感冒。但是看得多了,一些情节不入耳,但一些口头语却很是入心。
在女儿的动画片中,好像一个角色叫跳跳虎,他一出场,就是自己是高手,而且是“高高手”。
高手中的高手,自然不同寻常。但是那么高手,常常办出蠢事。
对所谓的高手,从此嗤之以鼻。
知道有一些写作的经验,女儿的班主任,邀请到学校做一期家长课堂,内容是作文。
爽快答应了,最近学习写作的热情高涨,所以做次分享,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2
为了这次课程,还是做了些准备的。
以前有过一些底子,所轻的时候,也参加过一些演讲,还得了一些奖。公众说话,但还不是那么怕得要死。
但是,凡做了父亲的,似乎都有一块软肋,你不说,别人不知,但你一挑明,许多人都会会意一笑。
再有自信的爸爸,遇到女儿在场,多会有些紧张。
在这里说句题外话。
前几天为别人写一个结婚主持词。主持界的大咖蒋总说,他干了二十年的婚庆,最牛的一段词是。婚礼之上,岳父对新女婿的一段告白。
岳父说,如果有一天你不爱她了,你一定告诉我,我会什么也不说,再把她带走。
大意如此。他每次听到这话,都几乎感动得要哭。
一些有儿子的,估计没有同感,我和蒋总都是女儿。心有戚戚。
说好了,将来女儿出嫁。任何环节都可以省。只有一项,必须保留。让女儿牵着自己的胳膊,走到她的爱人面前。做一个“交接”。
蒋总是硬汉,能够打硬仗。但是,估计到时候,也会哭得跟个软包子似的。没准儿比这还怂。
自信都是做给别人家的,尤其是爸爸,对女儿在意越多,你的自信就越少。更何况还当着女儿全班同学的面儿呢。
女儿的面子,就是老子的里子。
当夜,女儿睡得很香,老爸烙了一夜的饼。
3
阳光明媚,中途不远,从家到学校,走着也便行了。低炭环保,何乐不为?
一进教室,傻了。
准备了一大堆的PPT,但整个教室,好像连个放投影的地方也没有。
郭老师穿着一身运动装,很年轻而有活力。倒是我,着意找出一件显年轻些的休闲服,往班里一站,还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
早知这样,换件颜色艳丽一些的呢。
已经到了,再想什么,晚了。
后悔药没人管,咱冲着胆儿往前冲。没有投影仪,拼了老命徒手讲。
心一横,腿一蹬,上台了。
3
讲作文。作文是个啥东东?
来时走得忙,也没翻翻字典。辞海辞源大字典,家里都有,咋就没有看看定义呢?
你看,人急多出乱,关键时候这老脑子不听使唤了。
概念没弄清,直接上干货。就那几把刷子,今天全都使上!
学生叫作文,我们称写作,说到底是什么呢?
写作是一个反应心里的过程。把心里想的,写出来,表达出去,讲清一个意思,给人一种病理,让人有所回味,自己获得成长。
走完这个流程,写作才算完成。可是对于写作,我们常常把公式给套错了。因为选择了一条错路,所以常常搞得头昏眼花,长路不归,那个费劲儿,甭提了。
4
想要讲出正确的,先要道出错误的。
一事不成,必有一理不明。理明了,事就成了。写作也是做事,作文也是作事,就事论事,鲜有成功,就事入理,才是正道。
在写作这件事儿上,我们惯常走的路是要把材料,或是事实,或是一个论点,加工成一篇文章。这就是写作。从已知的材料,到成形的文章。从A到B,就是这么简单。
但问题来了。从A到B,他不是一个直线。如果是直线,是通路的话,那么我们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写手的人生,一定是暗淡无光的。
希望在这儿,失望也在这儿。
写作的A和B两个点。接连的方式不同,出现的状况也不同。想要给孩子们讲作文,就要回到自己小时候。请问,你小的时候,写作文叫什么。反正那时候,我们通常说的是“编”。写得好了,同学们说一句,你真能编。
不知道是批评,还是夸奖。
用一个“编”字,连接A、B两点。难啊。为了“编”得好一些,金句少不了吧,事例少不了吧,古往今来的纵深感要加一点吧,古圣先贤的论断要来几句吧。一来而去,一切都是必需的,只人自己是多余的。
作为一个多余者,干脆拿掉算了。一拿掉自己,作文谁写?所以难啊,作文老大难,难于上青天。
其实,没那么麻烦。改变一些思路,招数还是有的。
A和B两点之间,不要用“编”,要用“感受”。换上一个词,就迎来了新局面。
中国进入新时代,作文也要赶潮流。
5
就着一个“感受”,开始我的讲课。
同样一件事物,感受各不相同,因为感受各异,所以风格多样。孩子们的童心,远胜一枝妙笔。一旦开启讲授,孩子立即活跃起来。
人的自信,都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从先前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口若悬河,唾沫星子乱飞,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小学生课间是要休息的,因为讲得动情,所以全都忘了,一口气讲到人家放学。不知道孩子们心里咋样,反正自己算是登上了一个舞台,内容算是讲完,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6
讲完之后复盘。
把思路我又顺了一遍。所谓的写作,一定不是比谁读得书更多,谁引用的名言更巧。
如果真是那样,大学教授一定是写作最好的。但是你看看琳琅满目的书,汗牛充栋,除了论文学术之外,有几本是大学教授写的。
文学天地,有时候似乎存在一种悖论:读得书越少,似乎写东西越好。看一看莫言,想一想赵树理,读一读山药蛋,想一想乡土文学。道理是这样的。
你说了,别光从土坷垃里找西施,整点洋气儿的。其实你再看一看,毕淑敏是医生,冯唐是医生,就连鲁迅也是医生。看样子,动手术刀的玩笔,似乎比整天摇头晃脑在中文系里四书五经的人更有竞争力。
写作是输出,如果没有输入,输出必须受阻。所以,写作与读书有关系,但并无绝对的必然联系。因为,其中的能动性,还要通过创作者来完成。创作者有一个转换率的问题。转换得好,可以自然而然,以一当十,否则窝了工,那只能是事倍工半,出力不讨好。
小学生写作文,不是件容易的事,输入得少,还要输出,够难为语文老师的了。
7
写作是一个比拼,我们以前误解了。
以前我们总是眼睛向外,以为比的是作文。其实更进一步,作文比的是“感受”。
“感受”是谁的?“感受”是各自的。除非变成了你肚子里的蛔虫,否则谁的“感受”也不及你,就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也吃不透你的整个“感受”。
从这种意义上说,作文比的是“谁更懂我的感受”。
那么谁最懂你呢?答案明摆着,当然是自己最懂自己。那么问题就来了,写作者就应该拿起自己的自信,写出我的独特的“感受”就算完事儿了。
写“感受”也是需要一些能动性的。词汇与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是制约因素。但是这些制约,对于某个阶段的人,尤其是孩子来说,差别并不太大。只是现在的孩子,比的是就作文而作文,看谁会编,看谁会造,看谁更会拧着鼻子用感情。
这就把孩子给逼到了讨厌写作的角落。
孩子逼疯了,罪过在大人。
在课堂上我问过孩子们。孩子们特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但是提到作文课,不少孩子们挠头。
8
写作向行车。
车子能够道路上走,是受两种力的制约的。一种叫动力,一种叫阻力。
动力克服了阻力,车子前行;阻车大于动力,车子则停止。
在作文下,我们太强调动力了。读书是动力,练习是动力。但是心里的抵触,思想的压力,错误的认知,这些都是阻力。
动力在增加,阻力不增加,车子会越开越快。换成孩子写作文,大人写文章也一样。
动力的增加是个慢功夫。阻力的减少,却是快枪手。改变一个认知,提起一个兴趣,便会点燃一片生机。孩子需要兴趣,需要快乐,大人同样也需要。
真正的写作高高手,把自己独特的内在感受巧妙写出来的人。
技巧与语言,那是硬通货,没个几年十几年的功夫出来,拿不出门儿。但是,感受是个万金油,只要你改变一个角度,另换一种感受,文章表现出来就完全不同。
写作这件事,没有对与错。只有通与不通。做到自成一家之言,做到能够自圆其说,做到能够文从字顺,做到能够言都由衷,也便不错了。
高手写作,不炫技,自有功;低手樊缘,只卖弄,常成拙。
戒之,戒之。
9
傍晚接女儿,恬蜜惜(大潍坊老土话,翻译成北京活儿——上赶着)问女儿,宝儿,今天老爸讲得咋样?
希望讨个好评。但女儿说,爸,你不是准PPT了吗?咋不用?
我说,你们教室里,连块投影布都没有,咋用?
大宝站起身,很不可理解地盯着我,一字一顿地说:旁边有个按钮,只要一按,布下来,你就可以用投影仪了。
我去!还在这里装模作样谈论什么高手,气得当场吐血数斗昏迷不醒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