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武汉园博会 2015-12-13
作者|杨萌
湖北警官学院大三法学系
“要么读书,要么走路,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我是杨萌,湖北警官学院法学专业大三的一名学生。同时也是一个跟文字和旅游结缘的普通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便隐约觉察出我内心对文学的热爱。在校求学的这些年,我一直笔耕不辍,潜心阅读。彼时灵光乍现,偶得佳作,于警院校刊发文数十篇,有《子非鱼》、《生命的馈赠》、《香樟流年》、《命运交响曲》等。
我把文字当作我浅薄生命中的另一条线索。对于写文章,我一直谨记胡适先生在《文学改良刍议》中的话,“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所以我的文章多是叙生活之事,抒胸中之情。我笃信,深刻的情感总是包含着比它有意识表达的更多的意义。
我很珍惜每一个仰头沐浴阳光,低头有书相伴的日子。在书里,我可以自由搭建我的意义世界,可以与现实世界平起平坐。面包师和酿酒师给人们提供口舌的欢愉,但文字却有股涤荡人心的力量。一路前行,有书相伴。书是我的人生风景,而一路的风景也连缀成我人生的书。
善良是一种天赋,善意是一种选择,而志愿者精神,正是善意的最好体现。
我们是一个小团体,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园博园最繁忙的、也是最欢乐的“小红人”——
每天早上,我们迎着朝阳从各自的小窝聚到园博园这个大本营,碰头,彼此问候,然后开始一整天乐此不疲地做志愿服务。
傍晚,人影熙攘,志愿者“小红人”脱下红褂子,挥手,互相告别,披上晚霞归去。
志愿者大家庭
2015年的夏天,武汉晚报把我们一行50个园长聚集到一起,同时也把志愿者“小红人”带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人民教师,有退休职工,有上班族,有学生,我们怀着12分的热情,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温暖自己的同时,也温暖着他人。于我们而言,园博志愿者工作已然成为各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庆第一天,园博园迎来了小长假的第一个人流高峰。整装待发的“小红人”们早早地来到园门口集合,有细心的大姐为大家准备早餐和零食;有热心的爷爷为大家拍照;有责任心爆棚的周园长一路电话不停,为没到的园长指路······
一路上,有欢笑,有关爱,有尊敬,这就是我们“小红人”的大家庭。
廖爷爷的话
志愿服务途中,我们南门的三个园长碰到一对父女问路。谈话中,我们得知老人姓廖,已是90岁高龄,女儿领着父亲来园子里逛逛,我们邀请老人谈谈自己的游园感受。
老人佝偻着背,微起昂头,环顾四周,沉默半晌,激动地热泪盈眶。良久,徐徐地说出:“社会主义老人最幸福”,并在签名簿上留字:社会主义好。
老人简短的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他们这一辈人来说,社会主义已经在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记。社会主义社会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的精神支撑。
央视播出的大阅兵记实,有一个采访抗战老兵的专栏,每一次都看得我泪流满面。他们那一代人,经历了祖国从饱受欺凌到重建辉煌,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对他们有更深的意义。于廖爷爷而言,现在的社会就是他信仰的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在垃圾堆上建起了如此壮观的园博园,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祖国强大、人民幸福的时代见证。时光带走了最美好的年华,岁月刻下老去的容颜,但爱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在胸膛里跳动,伟大的信仰依然发光发亮。
传递的善念
以前觉得志愿者工作离自己特别遥远,好像是天幕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但从这次园博园志愿者经历中,我体味到从未有过的感觉,那是志愿者服务的快乐!志愿者活动让我变得谦卑,让我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原来我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还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感恩于园博志愿给我的莫大的殊荣,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将这一份志愿精神延续下去。
也许最初不相识,也许最后不相知,也许你我的轨迹只在志愿活动中交汇,而后再无交集。但我相信——在帮与被帮的过程中,我们传递着善念,并且这份善念会无限地增长和传递下去。
我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但是到了园博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有了一个新称呼——园博园小红人。这个集体所获得的每一分成绩,每一句鼓励都是对我们所有园长的肯定,是大家对我们园长的信任和赞赏。
星星很美,
是因为有一朵看不见的花;
沙漠很美,
是因为有一个地方藏着一口井;
园博园很美,
是因为有一种叫做志愿精神的东西在发光。
一路前行,体验志愿活动的动人微光。我们在路上,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谐社会,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