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爱情千万种,有一种浪漫却属于1989年的哈利和莎莉。这部已经成为典型的当代感觉良好的关系电影,不知何故,至今仍然听起来真实且美好。
一见钟情?不存在的
浪漫都以初见的美好开始,导演罗伯·莱纳却赋予男女主角别样的纠葛。一个是过于理性,执着于AA计算账单两不相欠的聪明女孩;一个是新书必先看最后一页,要在死前知道答案的悲观的有趣男人。在去纽约开启新生活的路上,就对不同事情有截然相反的认知。
“男人不可能和他们觉得有吸引力的女人成为朋友,因为性的因素永远在那儿,无论发生与否。”是电影贯穿的探讨点,也是最开始爆发的矛盾点,注定年轻的哈利和莎莉在最开始就不合适,“看来我们永远无法成为朋友”一句在开始就像结尾的只愿老死不相往来。
大概是命运里的“备胎”
罗伯·莱纳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始终用年份快速交代男女主角的生活状况,5年后各自的结婚,热恋和6年后的离婚、分手。本就毫不在乎对方生活的两个人仿佛就是宿命的安排,一次又一次产生交集,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排斥感似乎变得微妙许多。
刚好的时间点里刚好有你在,彼此孤单的人把对方都当成了倾诉者,才有了称之为朋友的关系,就像我靠近你,居然是以此为契机。“人生第一次和一个女性朋友做朋友而不想和她发生关系,这是一种成长”,仿佛大彻大悟的哈利跟朋友杰斯解释与莎莉的关系,一定会觉得他大概已经疯了。
互相依存却各自生活,一起过圣诞节倒计时的哈利与莎莉,又要保持一定安全距离把彼此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这种情节设计狗血却又很现实化,这种矛盾点总有生活中的影子,不清楚的感情与无法触碰的友谊,若即若离,熬人又刺激。比起成为各自的备胎,电影中的哈利与莎莉更像是无法得知自己情感的迷茫,因为了解,所以才不得而知,可能只是习惯于在身边的陪伴。
餐馆里的性高潮
因为无话不谈所以才百无禁忌,我所知道的都想说给你听。影片中莎莉以“男生总是盲目相信自己的女生不会假装性高潮”在凯兹熟食店众目睽睽下表演假装性高潮画面和对面老妇人一脸羡慕的“我要点她点的东西”的台词,一直是喜剧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之一。导演罗伯·莱纳说在电影试映会上,这一幕让所有的女人都在笑,所有的男人都沉默。
至今凯兹熟食店里挂在桌子上的牌子上都写着“where harry met sally ,hope you have what she had”,哈利和莎莉的遇见是彼此的幸运,没有丢脸,没有嫌弃,只有静静的看着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你是我晚上睡觉前最想聊天的人,我爱这种感觉”,影片中哈利与莎莉在各自的家里打开同一部电影,连接电话说着有趣的情节。画面中出现的双镜头画面温馨又浪漫,彼此之间可以百无禁忌,也可以互送温暖,彼此一句晚安,大概今夜的梦都是甜的。
友谊与爱情的墙
起初剧本的结局是男女主角仍然是朋友,没有进一步发展浪漫关系,因为编剧和导演都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结局”。安全界限里的暧昧关系在影片中终究是以一次意外的性来打破。处于尴尬期的两个人比起不愿意正视这段关系更可能的是不愿意正视面对感情的自己。长时间的平衡感削弱了判断自我感情的标准,在陪伴与爱之间,友情以上,爱情未满带给两个人的更多是不知所措。
在圣诞夜,哈利的告白重新找回了这种平衡感与故事最后的扭转性结局。虽然不在一起是最真实的,但是在一起的结局确是最合适的。哈利街上奔跑和重新面对莎莉时的煽情告白让那些模糊化的感情或许更美好,猛然间发现长久的陪伴早已是爱情。
“我爱你当外面华氏71度的时候还感冒,我爱你用半个小时点三明治,我爱你皱着眉看着傻傻的我,我爱整天和你在一起然后我的衣服上能闻到你的香味,我还爱你是每晚睡前我最后一个想说话的人。这不是因为我孤单或者是新年夜,我来,是因为如果你意识到你要和某个人共度余生,你会想你的余生能越快开始越好!”
总有不一样的爱
影片中自开始到末尾,穿插着七对经过岁月流逝找到爱情的夫妇。有餐厅里的一见钟情,“你看见那个女孩了吗,我要和她结婚”;有高中后失联,待34年后的偶然相遇;有分合无数次兜兜转转还是你的女孩与花花公子。每个人都是一部或喜剧或坎坷的浪漫电影。最后一对属于哈利与莎莉,当哈利遇见莎莉。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不喜欢彼此。
不,你恨我 。我也恨你。
我们第二次见面你甚至不记得我了。
我当然。我记得你。
第三次见面我们成了朋友。
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朋友。
然后我们不再是朋友了。
然后我们相爱了。
三个月我们结了婚,只用了三个月。
不,是十二年零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