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越来越不想上班了,原因很简单:上班挣不来钱;
但我还是在上班,原因也很简单:不上班就没钱花了;
这是我在上海第三年时悟出的道理,当时我的一些同事已经再一次辞职了,其中有个姑娘比我对现实领悟得更为深刻,她是这样说的:
我们家那边房子这俩年从一万涨到了一万六,一百平就是六十万,我打工要多少年才能挣到60万?感觉血亏了,还不如躺着的,有种不能继续再亏下去的紧迫感。
她还说我们云南人夜生活都是吃酒喝肉,一天三顿小烧烤的,总算要回家了,家里天天有太阳,4月份打完第二针HPV就回去了。
小姑娘是云南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在网易做了半年,后来在北京呆烦了,来了上海,发现一线大城市除了天气外,其他基本没区别,总算决定要回家了,行了万里路,回头的时候才能毫不留恋、收拾好行李掉头就走。
02
我跟她有同样的想法,但我还没她这种看开了的觉悟跟下定了的决心,我甚至还想要去北京工作,上海的精致不适合我,想去跟一帮人吃凌晨三点的脏摊,去找把啤酒瓶摔在地上破裂出的梦想。
一身臭毛病,作天作地的矫情,渴望着洒脱,却总在现实里自我拉扯,这便是如今的我。
记得三年前刚来上海工作,买一件zara都嫌贵,去吃饭要在大众点评上搜好久,人均一百多的从不考虑。
那时看着公司的人,全都是前辈,稍微有个title的,就毕恭毕敬,佩服好久,三年过去了,换了俩份工作,工资翻了几翻,明白了好多事情:
同事最好不要做朋友,除非彼此成了前同事;
一开始最好要去大公司,别信小公司能学到很多东西的鬼话;
人的职业发展线并不是直的,一开始觉得成长迅速,并不会这样一直下去。
期望大过了成长、掣肘越多、有些事等你去做出选择,比如:你还要不要继续在上海呆着?比如你为什么还要在上海呆着!
不能再像从前的愣头青,一般憧憬一般遮掩自尊地说一句:没什么具体规划,就想在上海先学点本事,这样以后去哪里都行。
都是聪明人,合租房小单间所给予某个下午的安逸骗不了自己,攒下的一小笔钱也不知道拿去做什么。
03
我身边的人,大都跟我一样,父母工薪阶层,那份固定的薪水养大了我们,送我们去了千里之外上大学,离家越久,对故乡越发思念,却少了份归属。
我们掐着指头想还有几天到周末,父母下了班腰酸背痛地想想自己还要俩年还是三年退休。
小时候没怎么吃过苦,长大后对金钱的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可当看着身边有人暴富,有人买房,那份羡慕嫉妒如此真实贴切,看着自己老去的父母,也想让他们活得好一点。
于是告诉自己加油吧,但要努力多久,其实不知道。
跟个80后导演聊天,他感慨说,他们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在北京也穷得叮当响,可大多没焦虑过能不能在北京安个家这种事,当时只是打拼着;现在房价贵得都不能让年轻人响了,他们公司好几个小伙子都说,来上海干几年,回家开个小超市。
什么时候回老家开个小超市呢?
人啊,都是这样,也就嘴上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