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海,你怎么回来这么晚?”杨帆海进宿舍门后,赵文东问道。
“你认识顾新月吗?”没有回答赵文东的问题,杨帆海便说道。
“顾新月?就是我上次说的我们院那个跟晶格工程有关的研究生学长啊。怎么,你见他了?”
“是,但是没说太多。你有他联系方式吗?”
“有邮箱,他Blog上看到的,不过这年代哪有人看邮箱?”
“没关系,发我一下吧。”
得到顾新月联系方式之后,杨帆海便向那个邮箱发了一封问候邮件。第二天早上,杨帆海便收到了一截简短的回复:
杨帆海同学
你好!
我听朋友们提过你,我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并对此有强烈的探索欲,这难能可贵。即使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理论上并不低,但很少有人能像我们这样真正注意到它。
我希望与你展开更多的讨论,只是事务繁杂。如果你也是真理的追求者,请保持与我的联系,我会经常看邮箱,不必担心回应不及时。
顾新月
这封信再次勾起了杨帆海的求知欲,不过平凡的生活还是演进如常。第二年冬假期间,他过完年之后就再次赶到学校,因为顾新月发邮件,邀请他去工程地会面。杨帆海自然不会拒绝,于是他跟家人请示过之后,就坐高铁赶回了北京。
会面的地点被顾新月定在了学校的图书馆,杨帆海刚到的时候,就看见顾新月和另一个年长的男性站在一起,在聊些什么。
“小同志,在这!”那位长者看到杨帆海之后,便给他打招呼。
“导师,你怎么知道那就是他?”
“我都混了几十年了,谁机灵,谁聪明,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错不了。而且大过年的,谁没事会跑这里?”
“抱歉,来晚了。”杨帆海快步走了过来。顾新月向杨帆海介绍了自己的导师。他说,他的导师是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帝国理工学院名誉教授。不过导师自己对此并不感冒,在他的话里,这都是毫无意义的牌坊,他现在真正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晶格工程的学术顾问。
“还有,想必你们都不好意思直接问或者说我名字,那就让我自己介绍一下吧,我姓张,名亚峰,是首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名普通教授。”
张亚峰?杨帆海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但至于为什么,他回忆不起来。
“既然人都到了,那我们都出发吧。你们两个,考驾照了吗?”
“没有。”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就我开车带你们吧。”说着,张教授领着其他两个人到了旁边的停车场。在众多精致的名牌车之间,他指了指中间的一辆一汽大众:“等我把车倒出来,你们从左边那个门上车。我这车太老了,用当年国家给高知的补助买的,有点旧,别在意。”
他们两个上车之后,张教授便发动了车子,出停车场后就向南边的郊区行驶过去。马路上车辆并不多,不像平时,因此这辆车虽然并不是很快,但在路上也可以说是畅通无阻。
到了工程地之后,杨帆海率先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直径大约300米的天坑,坑上堆叠着上万个立方体,紧密相接。它们像是由破镜组成的一样,映照着环境中的一切,但由于阴天的缘故,远远望去只是黯淡的灰色。走近观察,杨帆海发现这些立方体也是由无数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它们纵横交错,高反光率让它们显得无比神圣;同时又鳞次栉比,如同卤水中凝结出的盐类晶体,杨帆海也终于明白了它被称作“晶格工程”的原因。
“宏伟。”顾新月简单地形容了一下这片景象“项目能进展这么快,我原先真是没有想到。”
“算慢的了,我们现在缺8000个‘晶格’,上面拨款断断续续,也不知道是不是被贪了。”张教授打断说“不然不用五年,三年就能建好。”
随后,顾新月带着杨帆海向工地旁边的一座活动房走过去,那是他们搭建的临时实验室。实验室里面并不是很整洁,地板上散布着镜片,那是制作“晶格”的材料。试剂瓶在实验台上随意摆布着,有一些的上面甚至没有标签。在角落里,有一台老旧的机器,顾新月说,这里暂时没有电力供应,那是他导师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柴油发电机。
“这里一般都是张教授在待,正如刚才所说,上面拨款不够,所以实验室比较简陋。”顾新月苦笑地解释,说着从实验台上拿起了一个试剂瓶“这个就是以后用来填充那个大家伙的介质。”
顾新月仔细盯着那瓶试剂,但很明显,他的心神并不在此。“你也像我一样,做了个具有预言性质的梦境,对吧?”顾新月突然打破寂静发问。
杨帆海点点头。
“你能回想起那场梦境的细节吗?”
杨帆海眼神一缩,愣了一下,似是在回忆些什么,然后开口讲述那场梦境。
“你梦到了什么不重要。”
“那什么重要?”
“入睡前的那缕光。”
“光?我有很深的印象。”杨帆海说“我以为那是幻觉,就没有注意,但很有印象。”
“有印象就对了。简单来说,那是中微子留下的痕迹。”
“仅此而已吗?”
“并非,冰山一角罢了。”顾新月做出否定“但海平面下的冰山,我们尚未探其全貌。”
“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通常会直接穿透过物质,很少与其发生任何相互作用。但事实上,至少在我们身体里面,这种事件发生概率并不低。”顾新月继续解释“中微子如果恰好和原子核中质子相撞,就会产生正电子,正电子和负电子湮灭,产生伽马射线,伽马射线击中闪烁体,就能产生可见光。实际上,在人体组织液中,包括眼球内的房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高效闪烁体,一种苯酚类物质。它的存在,将传统概念中发现中微子的概率大大提高。因此,对我们来说,‘看’到中微子并不难。”
“而且这种闪烁体将会在这个大工程内将会得到应用。而所谓‘晶格’,就是一种用于放大光亮度的光电倍增管。”
(注:光电倍增管,可以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
“并且我们两个看到的光,更加特别。”
“特别在哪里?”
“有待研究。”顾新月回答。“明天晚上有空吗,如果有,还是这个地方,坐地铁就能来。”
“好。”
随后,等张教授也忙完了,杨帆海和顾新月便坐着张教授的车,从旧路返回了学校。归来时已是傍晚,校园内还是像他们离开时那样冷清。在首都,春节期间是听不到爆竹声的,就像一年之中其它的平凡的日子一样。杨帆海感觉无聊,而朋友们都在家中,没有人能和他玩乐。他走进图书馆,这里的工作人员也都需要休假,因此管理这里的只有一个AI系统。为了省电,这里的灯光也都是由系统控制的,即使他的脚步声会点亮头顶上的灯泡,但在数百平米的大馆内,昏暗依旧占据着大多数空间。杨帆海游走在各区之间,尝试在书架找出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根据他的性格,对各个领域都有足够的求知欲是他的必然特质。而且,他并不觉得他目前的专业是一个有前景的专业,即使“二十一世纪属于生物学”这样的展望依旧没有消失。
他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看了个十几分钟,又把它放回去,如此重复着。而时光演进的进程不曾暂停,同时,天空也逐渐被夜色浸透。
鉴于天色已晚,杨帆海借了一本没看的《热力学讲义》就离开了。到了宿舍后,楼道里仍然有两三点灯火,想必是都和他一样的人。他掏出那本书,随便翻看了二十几分钟便放下了。实际上,相对于看书来说,他还是更喜欢进自己创建的服务器和朋友们玩游戏。不过当他尝试上线的时候,却弹出了一个对话框“无法连接至服务器”。他打开服务器后台,发现服务器正在收到无数个不知名的请求,IP都来自大洋彼岸。杨帆海先前就听说了美国黑客组织正尝试对中国境内的服务器发动无差别攻击,但他没想到战火会打到自己头上。在他记忆中,好像自七八年前开始,两个大国在网络上的战争就没有怎么消停过。
他只得关闭电脑,洗漱之后就睡了过去。睡个好觉在他身上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今天除外。或许是因为疲惫,他很快地进入了梦境,今天的所闻所见都于此具象化了起来。
他梦见了自己是一粒来自宇宙深处的粒子,身旁有许多同伴,他们在宇宙中漫游着,穿梭着,从这一头走向那一头,一切的开始似乎是一个小小的光斑......他撞上过许多大东西,至少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但他都是毫发无损,而规模上千亿的队伍中却经常少几个同行者,不过这实际上微不足道......有一次,他穿过了一个周围遍布“石英”的“溶洞”,不同的是,“石英”们闪烁着白银一般的金属光泽,且“溶洞”里面盛满了特殊的“液体”......在这里,他们损失了几个兄弟......他再次回到宇宙中,而视野也发生了变化......他看到了空间内有无数个山峰与低谷,它们涨落无常......而自己的队伍就处在一个极低的低谷里,至少比其它低谷都要低......奇怪的是,他们跑到哪里,低谷就跟到哪里......久而久之,他们发现了一个规律:有物质的地方都是低谷,空无一物的地方往往都是山峰......刚才那个“溶洞”所在的星球,就在一个和他们所在的低谷几乎一样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