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生涯课程讲授,第一节课,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期待让学生明白一个最简单直接的道理——生涯是什么?不是你成功而我不成功,不是你顺利而我不顺利。生涯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所以,每个人的生涯,都是件独特的艺术品。找到属于自己的“调调”,才能经营属于自己的大学。
什么是大学里的“生涯四度”呢?
大学里,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活跃在各大学生组织,他们是各种校园活动的宠儿,活动参加的多了,自然荣誉等身,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眼里的活跃分子,也自然多认识了些朋友……我们管这样的人,叫做大学里的“高度”追寻者。
大学里,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多是闷骚理工男和文字小愤青,在专业课的课堂里,他们总是自觉坐在离老师最近,最方便互动的地方,同样,他们也是最爱跟老师讨论问题,让老师最先认识的一批人,他们成绩未必最好,但他们一定是同学们私下里公认的“学霸”。我们管这样的人,叫做大学里“深度”的追寻者。
大学里,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大家眼里公认的“好人”,他不一定是干部,但一定是大家有事会想到的人,他宽厚、温和、善良,甚至有点老实耿直,他像是所有宿舍里任劳任怨的“老大”,他总是在无限延伸大家对“爱”的理解。我们管这样的人,叫做大学里“宽度”的追寻者。
大学里,最多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爱疯玩,而且疯起来不管不顾,逃课骗人什么的,他们全干过,他们爱突发奇想,而且想到可能就真去尝试,创业旅游加网吧包夜,一样没落下,他们是别人眼里爱玩又难管的“小孩”,没心没肺又敢作敢为。我们管这样的人,叫做大学里“温度”的追寻者。
找到属于自己的“维度”,是正确打开大学生活方式的必经之路。
更重要的是,得珍视自己的维度,不要在享受学习玩命钻研的时候,还眼馋人家参加各种活动,更不要在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激情生活后,又想做个人见人爱的老好人。
生涯选择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这就是所谓的“守恒”。
虽说守恒,但几个“生涯四度”小误区仍需注意:
考研一定就是追求深度吗?
NO!
所以提醒高度追寻者,考研不一定都为了去搞研究,如果为了找个好工作,一样可以考,但首先要考虑选择更好的城市和学校,因为那里可以给你提供更好的平台,认识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机会,找到更满意的工作;
还要提醒深度追寻者,不要轻易说“不爱”专业,四年的时间没有爱上它,有可能是它真的“不可爱”,但更有可能是你“投入不够”,不过如果你已经为他百转千回,还是爱不起来,就一定选一个自己“真爱”的学科,用跟它相伴终身的态度“死磕”,如果不爱原配专业,更加成熟理性的你,是时候转专业啦!
也要提醒宽度追寻者,把目光放长远,如果有实力,就去给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给自己争取更大的空间,“父母在不远行”放在今天的说法是“许自己一段自由,给父母永久的安稳”。
更要提醒温度的追寻者,每个激情投入的“生活家”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的苦逼生活,不要光看到别人在国外旅游晒的美照,更要想到别人为了出国付出的努力和花掉的票子,不是有那句吗?若想人前显贵~~~你懂的!
没有单一的维度,只有多变的大学。
职场人相对成熟,而大学生呢,他们的“生涯四度”则是变化多样的。
很多同学走了这样一条路:大一,活跃在各种学生组织和文体活动;大二,退出组织放飞自我,游山玩水结交朋友;大三,洗心革面,重整旗鼓,加入考研大军;大四,考上研的,享受生活,落榜的,投入求职大军,加入职场竞争的行列。
这不就是一条“高度——宽度——深度——温度”的循环吗?
体验生涯四度循环的过程,也正是在为自己做选择的过程,只有亲身经历,才有发言权。
可是,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说,我在宿舍刷剧打游戏,因为我追求温度;我逃课出去玩,因为我不爱我的专业,我要转专业,我追求属于我的深度。
“生涯四度”是给行动者的生涯标尺,而不是懒惰者的借口和托辞。
为什么还要在生涯课上讲高校版的“生涯四度”呢?
在某一时期的某一特定能量级上,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所以,生涯目标不宜定的太远,10年?太远了!四年毕业?可能也有点远!促进行动力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推动学生行动。
所以,我这次授课选择的时间节点是——一年。
那么,一年后,你期待自己的生涯四度有什么变化呢?为此,你打算运用哪些策略呢?有了策略,又要怎样行动呢?
下节课,我期待每个人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2017成长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为自己串联更多有效的行动和资源。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