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目的,不能是“葫芦”
我们先来读一篇简短的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人一心想要心爱的小葫芦长大,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葫芦毫无关联,毫不在乎。最终葫芦被蚜虫蛀了,他的愿望也落空了。
从这个故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教育启示呢?那个人眼睛仅仅盯着葫芦,而忽视了葫芦成长的过程,不屑于采取浇水、捉虫、施肥等有助于葫芦生长的措施,这不是像极了我们当下的应试教育的现状吗?教师为了“葫芦”——成绩,而忽视了引导、激发、培养的教育过程,只为收获最后的那个“葫芦”——成绩。
这篇文章简直就是一篇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教育寓言,他以一个悲剧的形式揭示了教育的一条真理即:“教育的过程即是目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教育是什么?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 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
由此可见,皮亚杰 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唯有教育的过程能让儿童获得 “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教育大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在书中,怀特海并不反对考试,他只是反对单一的、没有差异的考试。和考试相比,他更看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看中的是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而不是单向的把知识传递。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自己个人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坚定目标的环境。他有这样一段话:“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对老师来说,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也就是学科素质。想想若干年后,不用若干年,高中三年后他们还用得着这些知识吗,他们用的是这些学科的素质,学科的思想。
所以,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目的在哪里?教师的目的应该在于每一株小苗的健康茁壮成长的过程,耐心地做好教育过程中的“浇水”(引导)、“施肥”(激励)、“捉虫”(惩戒)等工作,如果一位教师能专心于此,那么至于有没有“葫芦”,“葫芦”是大还是小,真的可以静待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