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别人打工”和“为自己打工”、“工作”和“生活”这类“并联”的事情有意识的“并联”起来事情,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或者说想到过一点点,但没有去“多想一步”,老师给我们提出这样的方式,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比如赚钱的效率,工作的效率。
其实这样的方法论老师在讲自己经历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之前“一辈子”里,老师把编程、写作、英语这些并联的事情并联起来,形成了多维度的竞争力,不知不觉就积累起了实现财富自由的能力。
我想我也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就生活在老师所讲的反面教材之中,既为别人打过工,也为自己打过工,但从来没有想过要既为老板打工,同时为自己打工,把它们并联起来。借这个时间对自己的经历复盘一下,也算是对过去的一个告别,迎来新的人生和思考。
我是为别人打工了5年的人,换的工作和行业有三个,看到也许这里你会觉得不是耐心的人,但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有了对“耐心”这个概念更深刻的理解,它已经成了我骨子里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打工心态会害死人,简单描述一下我的工作心态:找工作时自然是千辛万苦的,得到之后自然也是努力踏实,努力奋斗的(忘了说一下,所有行业我做的都是销售,和老师一样,效果到有巨大不同,因为不会思考),会成为这份工作做到最好的人,然后就会陨落,慢慢就失去了兴趣。
这是以前困惑我的地方,跟随老师之后我才理解自己是一个表现型人格,而不是一个成长型人格,更确切的说自己是关注表现,而不是关注成长的人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恶性循环。还有一种更可怕的说法是自己没有“成长”这个概念,这就是这个专栏的作用,可以改变一个人。
既然说到个人的打工经历,也不能不说为自己打工的经历,那是截然不同的一种状态。怎么说呢?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知疲倦,也不会有低谷,换一句话说不知道累,眼中看到的每一个人觉得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客户。想到一个一点形象的比喻那在我眼里街上跑的不是一个个形象的人,而是一张张人民币。不过这个状态只是顺境时的一点念头而已,随后出现越来越多的麻烦所替代,然后也遇到了低谷,随之结束。
反思了“为别人打工”和“为自己打工”打工的心得之后,我觉得它们结束的原因是有很大不同的,有哪些呢?
一是前者是因为没有成就感,没有动力,给再多的“工资”也无法继续下去;后者则是因为动力不断,激情不断,但能力不足,导致自己没有“工资”持续下去;二是前者显出了自己的自大,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认为下一家比这更好的心态;而后者则照出了自己能力的不足,需要加强学习的心态,保持饥饿感,才不会停止折腾。
为了避免再出现上面的困惑,你可以不时去想一想下面的这些问题:
是否对得起拿到手里的薪水?
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有了这样的思考,自然而然就不得不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如何选择呢?
老师的建议:把“为老板打工”和“为自己打工”并联起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解决我以前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