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姑娘,她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非常吃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自己一文不值,甚至很多余。”她这样描述当时的自己。
在她二十岁刚出头时,她厌恶自己到了极点,连续两个月,都不愿意照镜子。
25岁,她被诊断为抑郁症。
但最终,她自己却能成功地走出情绪障碍,成为美国超人气插画家和作家,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她就是——凯特·艾伦,畅销书《柔软的刺猬》的作者,在社交平台上拥有近百万粉丝,这本《考拉小姐的心理疗愈课》就是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亲手绘制暖心插画和温馨建议,打造出来的治愈系心理学绘本书籍。
此书与其他心理学书籍最大的不同是,你可以随时在上面涂鸦和记录自己当时的心情;看它的模样,你以为它是儿童绘本,实际上它是可以反复阅读的心理自助指南。
它适合时常面临抑郁、焦虑、不自信、孤独、沮丧,以及喜欢自我否定、苛求完美,甚至绝望的人去阅读。
无论阅读的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都能通过这本书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减轻压力,接纳真实的自己。
1、你认为的你,并不是真正的你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我们时常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只是此时我们告诉别人的,大多是自己外在的身份和职业。但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你眼中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吗?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除了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基因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
你的身上有你所爱的人的影子;你所喜欢的装饰风格、喜欢的服装款式,喜欢的颜色,喜欢带在身边的物品都在塑造着你;你喜欢的节目、书本、音乐,你的业余爱好也塑造着你;你学习的知识、擅长的技能、对周围、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认知,你经历的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独一无二的你……
当你根据这些类别,在简单回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你就会逐步了解是什么样的事,成就了今天的你。
另外,通过一些人或事对你的重要程度的评判,可以让你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而这些对你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价值观。
同样,对于健康需求满足情况的调查,则是希望你在难过的日子,懂得更要照顾好自己。
这一切会让你学会,无论干什么,“每次努力迈出一小步就好,你无需现在就面对整个人生。”
2、你就是你,特别的你
艺术家黄美廉,出生时由于医生的疏忽,造成她脑部神经受到严重的伤害,面部和四肢肌肉都失去正常作用,嘴向一边扭曲着,不但不能说话,连口水也止不住。
直到六岁时,她还无法走路,妈妈听说类似的患者到二、三十岁还在地上爬,绝望地想把她掐死,再自杀。
然而,她没有被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坦然接受自己,昂然迎向一切的不可能。最终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手中的画笔,灿烂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在一次学校的演讲中,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慑住了。一个学生小声地问:“请问黄博士,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你怎么看你自己?”
“我怎么看自己?”黄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她的那句名言:“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沉静片刻,教室里猛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一个人如果不接纳自己,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那他怎么可能成长?
试着在痛苦和困难中,培养对内在自我的同情,试着放下你无法控制的东西,当你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时,你就已经在改变了。
你会发现,你就是你,特别的你。
3、行动的你,就是更好的你
我们之所以会有负面情绪,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但如果你有一个半成型的行动计划,你对事情还能有所掌控,那你的感觉会好很多。
这个半行动计划是什么呢?
首先,你要设定目标,为你的一天,一周,甚至你的一生。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向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所以,静下心来,为自己想出几个可能的目标。
其次,可以用写日志的形式整理自己的思绪,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其实,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已经在这么做了。)
我们的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会因此生出各种情绪。我们要思考情绪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它?之前在什么情况下还出现过这个状况?
其实,情绪的出现,是在用这种方式试图告诉你什么,让你免受伤害。当你学会识别和缓解它们,负面情绪操纵你生活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
或者,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临时访客,坦然与它们相处,你不把它当回事,它也就真的不是个事。
第三,要时常告诉自己:你有强大的潜能,你能行。
许多时候,我们由于害怕自己不够好,不受欢迎而产生恐惧时,你就可以这样回应自己。你可以对别人表达善意,为什么不能自己表达善意呢?
别对自己太苛刻,好好对待自己。
希望当你放下笔,合上这本书时,你能对自己说:“嘿!有你真好,你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