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的大都数人都曾有过雄心勃勃的学习、发展的计划,但大多是即兴而起,败兴而归,虎头蛇尾,难以实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做计划时、在行动中大多都不能正视现实:计划时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行动中过低估计累积的效果,在过程中失去信心而半途而废。李笑来老师在他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一书中,就明确指出很多人不能正视的三个现实,正视这些,我们可能少走很多的弯路。
第一条,速成绝无可能。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间,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比如胎儿就一定要经过40周左右的时间才会出生,这个阶段不能加速也无法跨越,谁都没有办法今天怀孕,明天分娩。学习新技能,获得资源,达到目标,改掉坏习惯,都需要时间。我们必须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
既然没有人能够速成,那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一个字“换”,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什么就拿已有的东西去交换。如果什么资源也没有,那就要先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积累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自己想要的。“换”意味着用自己的成果、资源去换别人的成果或资源,这样,双方都会有收获,交换也才能持续。作者还讲到了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当你每次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要去想“我有什么”,这样能帮助自己戒掉急躁的速成心态。
第二条,完美并不存在。
人从都希冀完善,但完美并不存在。比如作者在做咨询工作的时候发现,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是有那种不现实的、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越是没有常识的客户提出的要求越不靠谱,因为不懂,所以就胡乱提要求,他们的完美全凭想象,所以经常受到现实的打击,就会表现得很脆弱。大不列颠语料库有个统计数据,“完美主义者”这个词经常和“脆弱”一块出现,并不是没有道理,这是人们记录现实时最常用的搭配。还有很多人因为害怕做不到完美,就迟迟不肯动手,还找借口说这是做不好就不做的态度,但这往往阻碍我们开始行动,我们身边的外地朋友,有些来广东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能沟通交流的广东话,也有一些人在广东呆了十多年,还是开不了口说一句连贯的广东话,就是因为后一部分人怕说不准而不开口说,也就一直不会说,我们中国人学外语也是一样的情况,实际上没有什么事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完美的,即使完成的事也不可能完美,我们要接受完美并不存在这个客观的现实。
第三条,未知永远存在。
很多人在学习新事物时,害怕未知,希望一切尽在掌握,总想什么都搞懂,所以常常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有人想做一款 App,他就总想把所有的知识全搞懂才开始动手,这就有点像钻牛角尖,因为总有新的东西是未知的。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就容易产生焦虑,导致失去理智,做出令自己追悔莫及的决定。所以,我们应该先接受未知的存在。
怎么接受呢?我们可以尝试把未知分成两种,一种是永远解决不了的,这类问题对我们的意义并不大,可以直接忽略;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解决的,这类问题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要把精力放在这些问题上。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放弃马上就要解决的想法,不过多纠缠,把问题先记录下来,然后带着疑惑继续前进、学习。当然,继续前进不代表忽略问题,而是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未知永远存在,我们必须在未知中不断前进。
总的来说,要开启自己的心智,就得接受现实,认识到速成绝无可能,完美并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认识到只有现实的事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