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为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爱在》三部曲相比,《蓝色情人节》是一部不透光的电影,全片基调昏暗,迪恩和辛迪的婚礼是唯一让人喘上一口气来的地方,而这个镜头的出现也只是为了在之后的叙事中更有力地击碎你的浪漫爱情梦。
男主迪恩和女主辛迪是一对携手六年的夫妻。
他们的社会身份差距悬殊,辛迪读大学时,迪恩已经在做着一份搬运工的工作。
这个时期的迪恩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他爱唱歌、画画,有一把随时带在身边的尤克里里,并且对爱情抱有浪漫的想象。
而辛迪在大学中读医科专业,身边有一位浪荡暴戾的男友。
在为一位养老院老人搬家的过程中,迪恩对正在照顾自己祖母的辛迪一见倾心,千方百计地拿到了辛迪的联络方式。
如同所有浪漫的初遇,刚刚认识的日子里,他们两个人身旁的空气充斥着欢声笑语。
假如照这样发展下去,这部影片很可能变成另一个版本的《爱在黎明破晓前》。
助推这段关系和情节发展的是辛迪的正牌男友,她的同班同学,一个四肢发达的业余摔跤手。
辛迪因为这个摔跤手而意外怀孕,她大为光火,表示不再与摔跤手来往。
而摔跤手此时也发现了迪恩的存在,便把辛迪和自己分手的原因归结在迪恩头上,他伙集一帮同学,到迪恩工作的仓库对迪恩大打出手。
之后迪恩也知道了辛迪怀有身孕这件事,即使不知道孩子的生父到底是谁,迪恩还是接受了辛迪。
他们的关系由此确立下来。
婚后的迪恩替别人粉刷墙面来赚钱,空闲时就在家陪伴他们的女儿,因为他原生家庭的经历,他并不想凭借自己的本事和才华出人头地,只想顾好他们的小家。
而辛迪任职于一家诊所,工作勤恳,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应该做点配得上自己才华的事情,认为他现在的样子只是不愿意担负责任。
追求的不同,加之日常的鸡毛蒜皮,两人矛盾重重,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从浪漫走向现实,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
在表现手法上,整部影片贯穿着“有用的蒙太奇”,并非“巧妙的蒙太奇”。
如迪恩和辛迪初识的那一天,迪恩弹拨着他的尤克里里,辛迪在挂着心形装饰的店铺门口跳舞,他们互相追逐,玩着爱情游戏;
下一个镜头切到迪恩为了缓解两人矛盾而预定的未来主题酒店的饭桌上而,两人又因为对家庭、工作的看法不同拌嘴,托出了全片最经典、也是我最喜欢的对话:
辛迪:“Because you have all this potential… …”
“因为你拥有这些才华… …”
迪恩:“What does even potential mean?”
“才华意味着什么?”
“What that mean,potential?Potential for what?To turn it into what?”
“到底意味着什么,你说的才华?才华是为了什么?能兑现什么?”
钴蓝色的灯光中,互相面对的两人又一次站在了对立面,原本的交流变成了互相指责和诉苦。
或许辛迪一再忍受这段婚姻的原因是由于那次的意外怀孕让自己对迪恩怀着强烈的亏欠感;也许迪恩一再坚持的原因也是因为觉得自己为了辛迪牺牲了太多、投入了太多。
当一段感情中出现亏欠,结局一定不会太好。
婚前理想浪漫和婚后现实的强烈反差被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的插叙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
德里克为了这部电影等待了11年之久。刚刚写出剧本的德里克只有24岁。
好莱坞的投资人不愿意把钱投给一部毛头小子写出来的剧本。
终于在2006年,德里克赢得了“Chrysler Film Project”,一项专门为拍摄剧情长篇但是没有资金的新导演设置的电影计划,由此获得了100万美元资金支持。
德里克说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自己儿时的两个噩梦,一个是人类的核战争,另一个是他父母的离婚。
或许本片是导演对自己另一重身份的构想。
《蓝色情人节》并不是一部合大多数人口味的作品,片中的长叙事可能会吓退一大部分观众。
因此《好莱坞报道》这样评价:“《蓝色情人节》是一部有关于爱情的黑色基调的影片。美国的主流观众只会对影片的主演感兴趣。所以,影片的市场是发行DVD,在小众之中和欧洲各国找到尊重。”
说句题外话,这部佳作没有当年并没有在大陆上映,原因可能是片中出现仅有的三秒情色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