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一、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三学仲武,河北蓓(tia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唐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皆是写妇女愁思,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作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是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第一人。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一事,作诗加以讽刺。

二、诗歌主旨

本诗意在概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艰辛。笔调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的。

三、白话诗歌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寨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成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赐。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凄凄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的士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思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成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著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哪能轻易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习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四、诗歌赏析

全诗简练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第九至十六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人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十七句至末尾,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成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另一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及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的期盼。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滴,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这首诗是边塞诗的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四、诗歌赏析

全诗简练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第九至十六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人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十七句至末尾,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成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另一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及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的期盼。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滴,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这首诗是边塞诗的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