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虫》教学反思

《小毛虫》教学反思《小毛虫》一课的教学让我惊喜地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与潜力。课文开篇用“笨拙可怜”的对比描写,让孩子们迅速代入小毛虫的处境——当它因不会跑跳歌唱而显得格格不入时,孩子们却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细节中,捕捉到它不悲观、不盲从的乐观心态。这种对文本的细腻感知,让我意识到低段孩子已具备初步的情感共鸣能力,教学中应多创设“角色体验”情境,如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小毛虫会怎么想”,能更好激活他们的同理心。

在解读“抽丝纺织”段落时,孩子们从“一刻也不犹豫”“织啊织啊”的描写中,自发提炼出“坚持”“行动力”等品质。这让我反中是否过度强调教师讲解,而忽略了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自主感悟。当他们用“慢慢织”“累了也不停”等生活化表达解读文本时,其实正是语文素养在实践中生长的体现。往后可设计“关键词寻宝”活动,引导孩子用波浪线标注触动自己的词语,再结合动作表演加深理解。

最意外的是讲故事环节。8位孩子不仅按提示还原情节,还加入“小毛虫擦汗”的动作、“茧屋砰砰响”的拟声词,将文本转化为富有童趣的表达。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讲故事不是机械复述,而是语言内化的创造性输出。今后可提前布置“故事创意卡”任务,让孩子用简笔画标注想添加的动作或对话,课堂上分组展示,既能锻炼胆量,又能让文本解读与表达训练有机融合。

这次教学让我明白: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就藏在孩子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的懵懂感悟里,藏在他们手舞足蹈讲故事的神采中。教师要做的,正是用问题搭建阶梯,让文本的光透过孩子的理解,折射出更生动的色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