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做学问需要每天学习新的知识,要回归天道需要每天消除自己作为万物的一个个体的欲望,一天天地消除个体身上的欲望啊,一直消除到不再带有作为人的执着。当一个人不再用人类个体的意识行为来对待万物,其实万物自己会按照自己的法则来完成自己的历程,获得天下万物的规律并不需要人类个体去强加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一旦人类个体对别的万物施予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的时候,已经偏离了天道堕回到自己作为人类个体的意识和范围中来了,这样就没有办法获得天下万物的运行法则了。
这一章老子给我们分辨了人类学习知识和使自己回归天道的两种提升的途径。同样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
所谓的为学,就是掌握自身本能之外的知识和能力。天下万物各有自身的本能技巧。人类通过观察,归纳,推理,可以发现并模仿天下万物的运行法则,从而利用天下万物来为着自己的生存发展提供方便。荀子在《劝学》里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就是通过学习,不断地认识万物的变化规律,然后借助万物达到自己的生存目的。所以老子说,做学问,需要不断增加新的知识,每天都增加,这样学问才越好,假借万物的能力才越强大。“为学日益”。
所谓为道,就是摆脱人类个体的局限性,回归到产生天下万物的天道的境界中去。这是一种终极层面的掌控天下万物的方法。因为天下万物是由天道产生的。回归到了天道,其实天下万物的法则都掌握了。
但是人类个体作为天下万物里人类这个类别的个体,是有局限性的,否则就不用通过学习来借助万物的变化规律来为自己身存服务了。个体怎么能回归到天道的境界中去呢?老子提供的一个办法是损,就是消除自己的局限性,就是自己作为人类个体的局限性。
这个消除人类个体的局限性应该与为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人类通过观察鱼类的生活,发现了鱼鳃是在说里生活的关键局限性,人类自身没有鳃,人类就发明了船和潜艇,但是这只是物质上的模拟,跟鱼在水中生活并不一样。后来人类又通过观察发现泥鳅除了鳃之外,似乎还可以用皮肤来吸收水里地氧气得以生存,这就有意思了,人类也有皮肤,但人类的皮肤用于排出汗液,不能直接呼吸氧气。这是人的局限性。老子说,如果人能够消除了人与鱼的这种局限性的话,人就可以超越陆地与水体的局限而靠近天道,假如人还能超越天空的局限性,像鸟一样在天空中生活的话,人就可以跨越陆地、水体、天空的局限性而更接近天道了。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当人跨越水的限制时,人就不能再强调自己是人了,而是人和鱼,在水中不能做陆地上人的意识和行为遵循水的鱼的意识和行为。这叫至于无为。就是不能再用人的意识和人的行为。因为那是作为陆地上的人类的为,不是水陆的为。当增加到天空的时候,同理不在是水陆的为,而是水陆空的为了。“以至于无为。”
这种无为,不是没有为,而是不按陆地上人类个体的意识来为。其实是超越了水陆空的为。当人类个体能够顺着这条不断消除个体局限性的无为发展下去,一直到接近天道,那么就掌握了天下万物的所有变化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掌握了天下万物变化规律后怎么做呢?按天道法则来做,就是天下万物自己按照自己的规律去产生,壮大,完成,消亡,回归天道,再产生,壮大,完成,消亡,回归天道。几乎没有人类个体自身欲望和行为什么事。所以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
等到人类个体一旦意识到自己是个人,并想用自己人类个体的意识行为去干预天下万物的发展变化时,完了。人类个体远离了天道的境界,远离了天下万物的变化规律,堕回到了自己人类个体自身欲望中去了。“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