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似乎是很多中年人比较扎心的话题。
但丁在《神曲》开头的诗句“人生旅行之中途,我发现自己步入一片幽暗森林,因为正确的道路早已晦涩难明”,被认为是中年危机最好的描述。
我原以为,遭遇中年危机便意味着职场中的“loser”,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不会有中年危机。后来才了解到,几乎每个中年人都会遭遇中年职场危机。英国有一项针对5000名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人一生中对工作的满足度会经历一个U形曲线,平均而言,在39岁时处于最低点,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系教授基兰.萨蒂亚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中年危机方面的文章。他认为,中年职场危机并不意味着当前的工作真的有问题,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即使事业发展得不错,也会产生迷茫、焦虑、后悔、空虚等负面情绪。他认为中年职场危机有三个主要原因:
1.未来人生的可能性变少,让人焦虑;
2.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让人后悔;
3.当前的工作内容不断重复,让人厌倦。
即使跳槽,也解决不了上面的三个问题,那该怎么办呢?萨蒂亚教授帮我们找到两个好用的思维工具。一个叫“与选择带来的机会损失和解”,另一个叫“多为有存在性价值得事情创造空间”。
到了中年阶段,人更容易回顾过去的选择,对错过的事情感到后悔,对未来可能再也实现不了的梦想感觉遗憾,然而这种“机会损失”在所难免,我们每做一次选择,都会损失掉其他可能性。与之和解,就是要努力从失败和错误中,找到与“爱”有关的收获。
中年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意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做的工作多是只具有改善性价值的事情,比如协调进度,调节同事关系等等。解决方案是,多做存在性价值的事情,也就是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意义和自我成长的事情。比如,去发展一项新的爱好。
中年职场危机,这样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除了萨蒂亚教授的两种思维工具,美国作家丹尼尔在《时机管理》一书中还介绍了五种可以尝试的办法:
1.列出目标清单,优先处理最高目标;
2.主动寻求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
3.做一个思想实验,假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地事情从来没发生过;
4.给自己写一封自我同情的信,找出自己感到遗憾或失望的事情,写下自己的感受,附上行动建议来改进生活;
5.等待。有时候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不做。
读到丹尼尔五条建议中的第二条——主动寻求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心里暗自庆幸。
因为我不但自己主动寻求指导,还开始了这个领域的专业学习,并已坚定地走在成长为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路上。未来我将更有能力帮助更多人面对职业发展中的困惑和难题。这不正是一件存在性价值非常高的事情吗?因为我能从中感受到自助助人的生命的意义和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