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是伙伴关系
无论孩子是我们亲生的或收养的,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教养的旅程,这难免让我们产生占有感,觉得对他们拥有所有权。
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亲子关系中的投入,比我们其他任何关系的投入都要多。尽管这种投入是父母身份的宝贵标志,但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埋下了地雷,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我们可以控制他们”的感觉。
但事实是,养育我们的孩子,很少会按照我们预定的计划进行。我们不是在“制造”孩子,让他们按照某种方式、形状、形式来成长,我们只是在鼓励他们去生活,去经历童年,然后找到他们自己定义的生活。当我们被误导“我们该为孩子成为什么人而负责”时,我们便无法领会到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伙伴关系的本质。
父母的控制是有限的
父母需要负责的是自己在孩子身边时的表现,但父母对孩子没有控制权。觉醒式教养的艺术在于明白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孩子,而当你越认为自己拥有控制权,孩子就越不听管教。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幸福安康的确是家长的重任,但这有清晰的界限。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界限在哪里,我们会错误地以为我们可以控制孩子的本性。
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以及我们布置的家里的环境。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如何管好自己或家里的环境,导致我们转而去控制孩子。
孩子带着他们自己独特的蓝图来到我们身边,即他们生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和与世界联系的方式。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有些则文静内向。有的人暴躁多病,有的人快乐轻松。
我们不能只保留孩子身上那些我们喜欢的品质,而抛弃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品质。当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去发展那些与他们的真我相符合的品质,但绝不是通过控制和强迫。
他们就是他们自己。只有我们接受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和孩子步伐一致,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顺服孩子的内在天性,包括他们的天赋与局限,是助力我们与孩子建立尊重和有意义的关系的前提。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控制仅限于我们自身和我们家里的环境时,我们就把需要做出任何改变的责任从孩子们身上转移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应当对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全权负责。一旦我们接受了“是我们创造了孩子的生活环境”,我们就可以开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 我正在营造环境的方式会促进和谐还是造成不和谐?
● 我要做什么,或停止做什么,才可以引导我的孩子做出某种行为呢?
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喜欢刷牙,但是我们有责任创造条件来帮助孩子认识到刷牙是每天生活里的重要部分。我们铺好路,让孩子选择如何在这条路上与我们同行。只要我们把精力集中在铺好一条符合孩子个性的道路上面,我们就很好地完成了我们的工作。
我们不能控制孩子。我们只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停止投入精力在试图控制孩子当下要做什么以及他们未来会成为什么人上面去。无论我们在这方面投入多少,这都是一场必败之战。真正的挑战是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真正能控制的因素上面——我们自己,以及整个家庭的运作。
重新定义“控制”的概念,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
我们固有地认定自己是母亲或者父亲的角色,这反而使我们停留在表面,尽管我们的文化很认同父母的角色,但过于依附这些角色,便削弱了我们与孩子的精神个体联系的能力。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与孩子的精神层面沟通,就会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不仅仅是简单地帮助孩子成长,而是关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一生之中都会面对许多挑战,我们必须战胜它们。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但要战胜困难,我们都需要我们爱的人的帮助。
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认为,他们碰到了困难是因为哪里出了问题。他们只是单纯要求父母接纳他们原本的样子。只要我们帮助他们面对他们所碰到的困难,而不是怨恨那些困难,父母可能会意识到,没有困难,她就不能成为现在的她。他需要我们接纳他的局限,从接纳开始,帮助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实现最大的成长。当我们看清楚孩子是带着什么来到世上的,并将这些作为他们天性的内在部分来尊重时,我们就能够帮助他们成为他们需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的那个样子。这就是做孩子的精神导师的意思。
“控制孩子的局限、尝试让他们循规蹈矩”与“接受孩子、使他们有机会在转变的道路上整合他们的局限”这两者之间有微妙而深远的差异。我们的孩子能自动感应到,我们是接纳还是拒绝他们。当他们感应到我们理解他们本质的个性时,他们身上那些为了躲避我们的批评而封存起来的活力便得以释放。这些活力使孩子的身心成长焕然一新。当明白我们身为孩子的精神导师这个角色的力量时,我们就能为孩子内心渴望自我实现的悸动灵魂喝彩。
从父母转变为精神导师
我不会:
◆ 只把他们看成小孩,而是把他们看作独立的精神个体。
◆ 把自己定位为家长,而是把自己当成是一位合作伙伴。
◆ 让孩子达到我的标准,而是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的标准。
◆ 让孩子依赖我,而是解放他们,让他们学会自立。
◆ 把孩子当作是“我的”,而是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个性。
重新定义行为
身为家长,我们有神圣的义务,对孩子的行为重新进行定义:
把孩子对我们控制的反击,看成是他们的自我保护;
把孩子对我们说谎,看成是他们对我们的顽固的反抗;
把孩子对我们生气,看成是他们对我们的不理不睬的抗议;
把孩子对我们的违抗,看成是在为我们和孩子对抗设置屏障;
把孩子的焦虑,看成是为了避开我们的批评;
把孩子注意力散漫,看成是我们自己心思紊乱的反映;
把孩子伤心,看成是我们自身不够优秀的标志。
孩子的每个反应,都是我们觉醒的动力,把孩子从要改正自己的负担中,释放出来吧。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孩子行为对我们的启发,拥抱自身的转变。
这样一来,我们的感情得到圆满,同时,孩子也获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