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促孩子尽早取得成功,往往都是完全被家长的“自我”所驱使的。他们既想要自己的教养方式取得成效,也想要给全世界展示一个活生生的、会呼吸的奖杯以显示他们自己作为父母的成功。这种“自我”只与孩子如何被他人看待有关,而与孩子的本真个性完全没有关系。对孩子来说,这可能会导致孤立感和焦虑,这与家长想要的结果恰恰相反。
生活在一个过度竞争的高压环境下,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离我们更近。孩子们会注意到我们所感受到的焦虑,并将其吸收和内化,从而相信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压力的地方。这样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睡眠不好、偏头痛或胃痛。六七岁的孩子就已经有恐慌症了。一些年仅8岁的孩子发现自己被贴上了“狂躁症叛逆儿”的标签,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被诊断得了注意力缺陷障碍或其他疾病。许多症状是器质性的,有些症状却是由教养方式所引起的,这种教养方式基于对未来的恐惧,而不相信当前的时刻。
用5根手指来思考教养的优先顺序,每根手指代表孩子成长的重要方面。我把孩子的外在成就,例如学习成绩、体育成就等看成是小拇指,其他4根手指分别代表不同的关系——首先是与自己的关系,然后是与家人的关系,再是与社区的关系,最后才是与各种目标的关系。可悲的是,我们在小拇指上花了太多时间,以为它代表了孩子的整个人生,却忽略了其他手指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们需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向内在,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情绪及动机,而不是寻求下一步的纪律干预。随着他们与自己的内心一起成长起来,他们开始对他们的选择拥有更大的所有权。当他们拥有自己的选择时,会产生涟漪效应。由于我们为他们的自我抉择铺平了道路,在合理的范围内,孩子的自主性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这种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的转变,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思考,而不是被我们强迫服从。当孩子把我们看作他们坚定的支持者时,他们会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依靠我们,把我们视作亲近的家人,有时还会找我们出谋献策。这样既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涟漪效应还会向外扩大,自我认同会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积极性、自信心。所有这些正面效应都来自家长的一个决定——抛弃我们设想的孩子的形象,让孩子探索真正的自我。
争当领头羊的观念宣称,被别人定义为更好、更有成就,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和快乐——其实不会。它既不能带来热爱,也不能带来安全感。相反,它会把一个知道如何去爱惜自己的人所享有的、与生俱来的自信心消除殆尽,使他严重丧失自我。
新的争先宣言
我敢于:
◆ 重新定义成功,少以成绩来衡量,多用精神来衡量。
◆ 让我的孩子掌控自己的生活,引领自己的兴趣和动力。
◆ 让孩子享受童年,尽可能少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空间。
◆ 让 孩子享有有趣及自发的兴趣爱好,而不把它们变成竞争性的活动。
◆ 告诉孩子他们唯一需要遵循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呼唤。
◆ 允许我的孩子当一个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