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岚山区幼儿园优质课评选活动观课笔记
前言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作为和一日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相配合,共同构成幼儿园生活的一类活动。与日常生活、游戏相比,集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更加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集中体现“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引领发展”的思想。这是幼儿园集体教学应有的基本定位。
作为参评全区优质课评选的15节集体教学活动,代表了全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最高水平,同样也在全区幼儿园集体教学领域起到了“走在前面,引领发展”的示范效应。
一、中班科学《找相邻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讲课的6位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都充分考虑到了陌生概念与生活的联系,采用了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和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一个活动目标:“探索自然数列中三者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多数老师将这一目标设为了重点、难点、或者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的设定与突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深度。针对这个目标的教学策略大致有三种:一是直接告诉孩子们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二是教师操作教具或者课件引导孩子发现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三是让孩子们自主操作学习材料去探索发现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第一种方法首当摒弃;第二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或许要费点功夫。然而“探索”意味着操作与发现,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探索;探索意味着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是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者。
肖杨老师运用数列与数字对应的点数直观图引导幼儿观察,探索自然数列中相邻数三者之间多1和少1的等差关系。
智救好友游戏,“灰太狼”抓 “中间数”,“相邻数”来解救,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惊险紧张的游戏情节促使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救援或渴望被救,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了“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的教学目标要求。
孙玉玲老师采用小房子贴纸模型,通过小动物搬新房子、贴门牌号的故事情景启发幼儿认知相邻数的概念。
张洁老师采用小房子模型,通过让幼儿给小动物们的小房子贴门牌号,并按数列排序的活动启发幼儿认知相邻数的概念。张洁老师和吴亚楠老师都通过与数字对应的点数直观图PPT引导幼儿观察,发现自然数列中相邻数三者之间多1和少1的等差关系。
吴亚楠老师在幼儿操作卡片找相邻数的环节中,采用了钟表计时的方式激发孩子快速完成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了“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的教学目标要求。
吴亚楠老师和张洁老师都通过引导幼儿操作与探索发现了“共同相邻数”的秘密。
孙娜老师将教学活动整合到闯关游戏中来,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体现了“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的教学目标要求。
陈艳老师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孩子发现相邻数的概念,体现了数学课程生活化的原则。
指导意见:
根据《指南》对幼儿数学发展目标的设定和教育建议,幼儿数学教学应当“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理解数的概念,通过实物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幼儿的形象思维占主导,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因此,幼儿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通过操作实物发现、理解并解决数量的问题。PPT课件在帮助解决数学教学重难点时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但要遵循精简的原则,不宜过多。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一堂数学课,应该留给幼儿更多的时间去操作实物或学具,而不是老师更多的讲解。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判断学习者是否进行了有意义学习,一是看能否把新学的内容与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系统或网络,二是看学习以后能否用会来解决问题,即能否学以致用。在这节教学活动的最后,多数老师都设计了找相邻数的游戏,但游戏的情景显然并没有体现出相邻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因此可以说这个活动仅仅体现了“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并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也许老师们把相邻数的应用作为课后活动延伸,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设计,教学活动会更有意义。
二、大班社会:《传递微笑》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微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表情,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微笑,因为微笑是人与人交往时相互尊重的一种标志,能给大家带来温馨、快乐的气氛。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成感知与体验、分享与传递快乐的教学目标,考验着老师们的专业能力。
授课老师们都把本节活动的重点定为:学会关注周围人的微笑;难点:体验当把快乐带给别人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三位老在将自己甜美的微笑传递给孩子们的同时,引导孩子们感知体验同伴之间、师幼之间、家人之间、以及社会工作人员的微笑与快乐。张晓宇老师和时爱华老师都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带领孩子制作并传递笑脸给听课的老师们,在分享快乐的同时收获快乐。
张晓宇老师通过展示孩子们的生活照,跟孩子们一起分享交流家人微笑与快乐的时光。
李宁老师通过展示幼儿园合影照,引导幼儿分享幼儿园里的微笑,感受来自幼儿园的关爱。
时爱华老师请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笑脸分享给客人老师们。
指导意见:
微笑是一种表情,快乐是一种心情,微笑是快乐的外现,快乐是微笑的本体。在文本故事中,小蜗牛是传递微笑的使者,是快乐的种子;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就是传递微笑的使者、快乐的种子。老师的大爱通过微笑、语言、动作以及教学设计传递到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感受到了,体验到了,就纷纷绽放了。执教这种以快乐、关爱与尊重为主题的课,教师对爱的感受、体验与表达的能力的境界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高度。因此,上好一堂课,教师人格魅力的修炼,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节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感知与体验的活动来达成的。感知与体验,是近义词,但有差别。感知可以理解为感觉、知道,可以是主动感知,也可是被动感知。而体验强调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获得感受。在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本节教学活动,故事文本给教学提供了一份感知的材料,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利用故事展开的交流对话、以及利用图片或者视频进行的讨论,都侧重于感知。而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拥抱,相视微笑,以及老师让孩子们制作分享笑脸的互动侧重于体验。以上看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感知充足,体验相对不足。最后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笑脸,分享给了老师们,课就结束了。如果能再让孩子们分享一下内心的感受,会不会有意外的惊喜呢?
三、大班体育:《好玩的纸球》
《纲要》健康领域指出:“教师应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充分把握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胡老师引导孩子们在完成闯关游戏打怪兽的过程中练习夹球跳和投掷动作,启发孩子们探索纸球的不同玩法,通过减少球的数量尝试合作玩球,通过游戏炒豆豆一起体验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体育课中游戏活动的可控性难度给授课老师提出了挑战,这或许是讲体育课的老师太少的原因吧。为胡老师的勇敢尝试加油!
胡立宁老师设计了夹球跳、绕障碍、打怪兽闯关游戏,逐步增加难度,练习夹球跳、投掷动作。
炒豆豆游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合作的快乐。
指导意见:
体育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领域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幼儿天生好动的特点给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好一节教学活动提出了挑战。教师在体育课上要表现出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素质,还要尊重和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简单明确的指令指导幼儿听懂并遵守游戏规则。
四、大班语言:《桃树下的小白兔》
《纲要》中提出:“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能用清晰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指南》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三位授课老师通过优美的语言、精美的课件或者是尽可能真实的故事场景再现唯美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赋予了他们想象,把生活经验与故事的意境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启发孩子们在童真如画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创造性的表达,体验相互关爱的快乐。
朱晓兰老师通过小动物们与其用花瓣分别做成了什么一一对应的展示,启发孩子们回忆并用连贯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刘伟老师收到了小白兔寄来的装有桃花瓣的信,启发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林凌老师创设了桃花岛小剧场,用泥偶为孩子们再现了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情景把孩子们带到了美丽的童话世界。
指导意见: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这种语言环境在一堂教学活动中包括教师用道具设计的故事场景、有趣的故事、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当然也包括教师优美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这些构成语言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在这些构成语言环境的要素中,教师的提问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提的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幼儿参与语言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首当提倡开放式的提问,以增强幼儿参与意识;其次要尊重幼儿个体化差异,面向全体进行层次化的提问;还要采用递进式提问,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在语言环境要素中,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堂语言课下来,往往是师幼之间的交流很充分,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太少。当教师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留给幼儿一点时间讨论一下,或许会有更好的回答。
五、中班艺术:《纸条变变变》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授课教师注重从幼儿兴趣出发,引导幼儿欣赏精美的衍纸作品、学习用各种颜色的纸条制作水果、动物等有趣的图案,并根据纸条作品模仿儿歌。
纸条是孩子们司空见惯的材料,当老师带领孩子们欣赏精美的衍纸作品时,孩子们无不感到赞叹。当老师给孩子们示范纸条作品制作方法,孩子们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制作的时候,都满怀信心和兴趣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
李媛媛老师利用课前录制好的视频给孩子们展示小蜗牛的制作方法,然后集体创作春天的故事。
王琳老师变身“纸条魔法师”为孩子们亲手示范各种图形的制作方法,让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啧啧称赞。
指导意见:
《指南》将艺术领域的学习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来实现其“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这一核心价值。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因此,教师能否理解、尊重、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艺术,关系到教师是在培养还是在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指南》教育建议中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本节课用纸条作画,也应该适用这一原则。“不宜提供范画”并不是不提供范画,而是强调不要让幼儿照着范画去画。应该提倡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重画面的范例,来开阔幼儿的视野,放飞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力。
在制作纸条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和指导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形状与图案的联系,不要被“像不像”某种固定形象限制住了。
后记
幼儿园教师如何组织好一节集体教学活动?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应是:一是有意义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笔者更倾向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堂集体教学活动: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二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三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推进;四是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调整;五是师幼间的合作与互动。
一节好课,自然离不开教师平日教学能力的锤炼,与课前的精心研磨。然而,一堂课下来,作为评课人,在对你的教学活动逐项进行全面评价之前,其实在潜意识里已经对你的教学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个整体印象往往决定了对这堂课的综合评价。这个整体印象的根源源自哪里呢?归根结底来自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评价一堂课,有时可以适用“木桶原理”,有时又可以适用“反木桶原理”。当一位老师一堂课讲得不错,但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又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的时候,这一个错误就会使整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时适用“木桶原理”。假如一堂课设计的并不是非常完美,但是教师凭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或某一项特长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的时候,整堂课的效果也会色彩大增。这时适用“反木桶原理”。
说到这里,各位老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可以重新定位了。是追求做全能型教师呢,还是一专多能型教师?
一隅之见,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