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类电影在刚刚出生的时候,观众看的是世界观与剧情,而在超级英雄类电影泛滥的今天,厂商们在玩完内斗、组队、打嘴炮的花样后,又会有什么套路?
不得不赞叹漫威的精明,从《无敌浩克》、《钢铁侠》等影片开始,一砖一瓦地建造起了复仇者联盟的大厦。超级英雄类电影在他们的塑造下似乎就是——斯坦李老爷子的“友情客串”与片尾的“彩蛋”加上爆米花。
没错,观众很买单。
于是,DC也开始了组队,不过DC的组队是在内斗之后,没看过《蝙蝠侠大战超人》就去看《正义联盟》,还真是搞不懂他俩的恩爱情仇呢。那么,DC的人物中尤其是黑暗骑士这种极具代表性的,以严肃、隐忍、暗黑中又有光明而著称的角色,也开始打嘴炮或是开玩笑真的好吗?
——我得感谢他们换了蝙蝠侠的演员,否则,我接受不了这样的布鲁斯韦恩,也接受不了毫无若愚或是睿智而言的阿尔弗雷德,更接受不了在全片中的存在只为打开蝙蝠侠投影灯的哥谭警长。
《守望者》、《黑暗骑士》、《金刚狼》等严肃题材的超级英雄电影往往并不是为了告诉观众这位英雄是战无不胜的,不仅在铲除敌人方面,也在打嘴炮方面。它们往往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甚至不怕去模糊超级英雄与常人之间的界限——他们也有弱项,也有儿女情长,也有自己的挣扎,就拿《黑暗骑士》来说,我们可以从中探讨的哲学话题甚至都很多,比如光明与黑暗的关系,比如社会秩序究竟是什么东西,比如恐惧与束缚——这种让人回味无穷、白看不厌的电影才配叫做超级英雄电影,而像《蚁人》或是《死侍》之类的电影,最多也就是爆米花嘴炮电影算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看电影都是为了探讨个什么东西出来,看电影本来也就是一件娱乐之事,导演要是非得指望着他们“读懂什么”,还不如去做专业期刊的总编辑。这也是为什么这今天这种“超级英雄”类电影盛行的原因——它很好地迎合了观众的需求。为什么同种套路的电影观众还是会买单?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于甚至依赖于这种套路了——我清楚你的套路,所以我信任你会满足我,会一步步地印证我的猜想。
没错,在这样的环境下,甚至是导演与观众的界限都开始模糊了。传播学一个理论叫“框架”,指媒体的报道沿用固定的编排方式、道德立场、遣词造句,从而为受众培养一定的思维惯性,继而让观众在阅读的时候不断印证自己的猜想,不断地得到满足,甚至是营造出受众才是主宰的假象。
那么,在我看来,超级英雄类电影也是这样一种框架。大家在现实里都被压抑久了,被领导呵斥久了,难道有人会想看个电影都被导演忽悠?没有人的,于是,这种电影就借着风口起飞了,当然我不是说它是猪,超级英雄电影在刚刚出生的时候,还是有一段大不同现今的时光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便能概括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关于自我与集体、能力与责任、正义与邪恶的时代。
而现在超级英雄类电影之所以是这种态势,不怪超级英雄,就怪这种框架,如果有一天超级英雄都与敌人同归于尽了,这种框架又会寻找下一个目标,那么这种框架为什么起先选择了超级英雄呢?
因为人们追求反差,人们希望看到,打嘴炮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超级英雄;人们希望看到超级英雄也会组队或是内斗——毫不亚于这群人小时候想看奥特王国胜过想看迪迦。
当然,人们也追求解脱,追求对自己人生的完美掌控,于是,超级英雄们都从世俗解脱了出来,变成了打打嘴炮干干仗的世外之人,而剧情的进展权也被牢牢地掌握在了观众的手中。
那么在《正义联盟》之后,超级英雄又何去何从,他们的电影又何去何从?当我今天看到蝙蝠侠回答自己的超能力是“有钱”、看到“死侍”版的闪电侠、看到毫无个人特点的机械小黑哥时,我觉得它还可以原谅,而当我看到复活后的超人如同bug一样的存在时我真的无法接受,什么口吹冷气、两眼放光的大招不仅恶心到了我,我想也恶心到了荒原狼。
英雄的存在依赖于至恶之人的存在,所以每部超级英雄电影都有反派,每部超级英雄电影中反派都会挨揍到认输都不管用。那么至恶之人的动机、至恶之人为什么会成为至恶之人?这种东西电影往往懒得展示,不是扯什么童年遭遇、心理障碍,就是搞一个包含“宇宙所有能量”的方块或是球球出来,让至恶之人有一个行恶的理由和能力——毁灭世界,而当至恶之人快要达到目的的时候,英雄及时而至,观众拍手叫好。
而这都是依赖于我们先入为主的道德立场的,为什么人类就不能被毁灭?为什么人类就值得英雄去付出与牺牲?这种先入为主道德立场是值得探讨的,也是难以拿捏的,但吃着爆米花的观众不会想这么多。
当影片最后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大喊“有两个彩蛋”并且影院很应景地没有开灯时,我在想,DC的英雄也需要彩蛋?组队与内斗之后还有什么花样?
也许不是DC的英雄需要彩蛋,而是观众需要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