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意味着结束,意味着达成,是个很有仪式感,成就感的阶段。当我们完成了某个事物,意味着什么东西发生了改变,什么东西尘埃落定。
我们拼装好了一个模型玩具,我们吃完了一顿饭,我们上完了一堂课,我们写满了一张纸,我们读完了一本书,我们看完了一部电影,我们毕了一场业等等。一件事能够被“完成”,意味着我们大致清晰的知道,这件事是什么,如何去完成,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简单地说,我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当我们完成某件事后,我们往往也会不自觉的去思考,去回忆我们完成这件事的过程,而往往这样的思考会带给我们一些质的提升。而一个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人生才能如同接力赛一般持续的向前进。所以,有始有终,肯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可是很少有“玩完”了一款游戏的说法。
我之所以突然联想到这个问题,有两件事启发了我。一是我前两天玩了一款免费的独立小游戏《泡泡的人》(也推荐大家去steam下载来玩玩看),主要玩法很简单,通过点破一些东西,讲述一个故事,还有一个无尽模式,过完剧情整个流程也就20分钟左右。像往常一样,过完剧情,我就关闭了游戏,突然发现这个游戏总共有19个成就,过完所有剧情,我就已经完成了18个,还剩一个就是玩无尽模式,解锁所有的“泡泡”。我并不硬核,玩游戏其实不太重视什么成就不成就的,但是这一次,只差一个成就了,我就想完成它。无尽模式的玩法就是单纯的点破各种形状的泡泡,点破到一定数量解锁新的形状,玩起来很解压。具体点破多少,才能解锁成就,这个数量我就不提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探索吧。重点是最后那个成就的描述。
远离斯金纳:在无尽模式下解锁全部“泡泡”,然后就关闭游戏吧。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我们立刻回想起来的可能是那个不断用奖励刺激老鼠训练让其不断按压杠杆的斯金纳箱。
这个游戏的无尽模式当然不会一直使我玩下去,完成这个成就后半段过程也是相当无聊,如果没有这个成就,我大概也会在兴致全无后退出游戏。可是第一次,有个人告诉我,玩到什么程度,然后就关闭游戏吧。这种体验很奇妙,有始有终,一件本来很合理但忽略的事,被突然提醒,这个人不是你的父母,而是游戏作者。
我还在回味其中滋味,却又很自然的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很多东西,其实都在被设计成斯金纳箱,以前我们总是为“有限”的惋惜,但是现代版赛博朋克隐藏着很多“无限”的恐怖,不只是网络游戏,无限的视频流,无限的文字流,无限的购物推荐,永远拉不尽的各种页面,各种形形色色的斯金纳箱,刺激着我们不断的按压杠杆,使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于“完成”的思考和能力,生活中充满了中断和宕机,就像开头说的,兴致全无的退出游戏。我们现在每天能接收到的资讯是从前的数百倍,可是大脑还没有从前读杂志来的充实。高科技,低生活。做了很多事,似乎又什么也没做。
作者说远离斯金纳,显然他不认为他的游戏,或者游戏本身是斯金纳箱,玩家更不是小白鼠。但是现在就游戏而言,尤其是网络游戏产业,都在尽可能的包装成漂亮的斯金纳箱,将玩家当牲口看待。很多所谓玩物丧志的人,因此深陷其中,痛苦煎熬。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本身的残酷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存量竞争)外,就是我们得尊重自己,我们懂得完成,我们会心满意足的退出,而不是精疲力尽的中断。
第二件事,是我看到了一次别人速通游戏的经历,故事里的主人公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再经过挫折,失败,放弃,重新振作,再次放弃,却又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种种遭遇后,最终达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见识到了玩家社区的温暖,游戏另外一层的魅力,注意到那些不曾注意到的细节,数次与游戏作者的神交,经受了心态的历练,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等等其他独享于他的体验,我们也只能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隔靴搔自己的痒。
这两件事似乎表达达了相冲突的观点,一个似乎告诉我们要懂得结束,一个似乎告诉我们要懂得不断探索和坚持。我们分开来看这两件事的反面,首先如果我们玩游戏如果没有“完成”的意识,界限的概念,第一说明我们其实不清楚的自己在玩什么做什么;第二,认真的玩是一种乐趣,而我们从中没有收获到;第三我们是为了逃避某些东西。而如果我们没有过深入探索,坚持和钻研玩过,我们无疑又将会错过很多的风景和体验。
游戏人生,活着就是体验,即便是玩游戏,我们的心里终究需要有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