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刚刚送儿子进了校门,旁边的家长群中就发生了冲突。起因是同在一年级一个班上的A同学推了B同学一把,还踢了B同学的书包。B同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回敬反应,就跟着队伍进操场站排去了。但是B同学的奶奶受不了,勃然大怒,冲着队伍里面就一顿大喊大骂,什么没家教,没脸皮的话脱口而出,A同学的爸爸当然不干,回敬了B同学的奶奶,两人由口角上升到了肢体冲突。后来被大家给拉开。而操场上的孩子们浑然不知,还哈哈笑着、追逐着。
集体环境中,孩子们磕碰打闹常常会发生,如果遇到家长需要出面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激化矛盾,同时也要考虑你所采用的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爱孩子,就是要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家长都是对孩子充满了爱,可这爱中,必须包含理解和尊重,从而让孩子也能学会理解他人,学会温和的化解矛盾。
诚然,在集体环境中,一定会有一些充满敌意的孩子,而这些攻击别人的举动一定跟他的家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家长嘴里抱怨孩子爱打人,一边遇到儿子抓别的小朋友,她却很假的管一管,态度中隐藏着纵容,他的孩子必然总会和其他孩子合不来,常有攻击行为。
我们也会见过不少“长不大”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单边主义”的,天下的“理”都在他这里。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顾,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确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表现得自私狭隘,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更是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快,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
可想而知,上面的两类家长教育出的人孩子一定学不会理解、宽容和尊重。
天才牛顿身上发生过一个经典故事。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他准备的午饭吃了,然后走了,等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见餐桌上空着的餐具,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午饭了。”然后又回到了实验室。天才因为太痴迷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错,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情。
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甚至闯出一些小祸。
而当孩子在生活中无意犯的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其实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
我们许多人在平时也知道孩子有了过失应该好好和他谈,但一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经常条件反射地冲孩子发火。这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者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人们常说一个人会不会说话,不在于说什么,在于如何说。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
有的孩子认真细致,有的孩子粗枝大叶,有的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孩子笨手笨脚,有的孩子从小善于关注生活小节,表现得精明能干,也有的孩子喜欢默默思考,思想整天飞翔。孩子们的状态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别注意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当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或在某方面表现出能力不济时,他们就忧心忡忡,就像立即帮助孩子改变。事实上,他们已经变成太苛刻的父母。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要正确看待他的缺点。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尽量地减少孩子的娱乐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可结果有时却恰恰相反。我们发现,许多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是因没有适当的娱乐时间所致。因为,玩最能释放孩子的压力,最能放松孩子的心情。
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长”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他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家长们稍微花一点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非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孩子快乐的事情,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比如现在家庭中很流行过“圣诞节”,其实在孩子的眼中,无关宗教,只是他们的另一个“儿童节”,他们盼望着他们的礼物由一个从未谋面的白胡子老爷爷悄悄送来。这件事情的本身并不在于礼物,而在于这份惊喜与快乐。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线索知道圣诞老人是谁,但无所谓,我们只要能共同享受这份快乐,并愿意延续这份快乐,就足够了。
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应该注意和孩子在一起制造快乐的分寸。有些成人因为孩子小,就用鬼怪等虚幻故事吓唬他,成人觉得是好玩,可是却有可能对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还有成人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他们开心了,带给孩子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一定要用干净的眼光来看孩子,用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