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教曾经十分发达,道家理论中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
“三官”各有各的职责,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因此,他们的生日就被定为节日,分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流行于黄河流域,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发祥地。
农历十月,农民们的庄稼丰收了,人们也开始过上好日子了。
在十五日这天,是“水官”生日,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各地习俗:
1、祈愿神灵
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2、祭祀祖先
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黄河流域过去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还有的地方焚烧“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3、吃节令食品
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
客家的下元节,十月十五是相传为三界公诞辰,虽有敬祀,但不如上元节(元宵)和中元节(鬼节)热闹。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芋子包
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
麻腐包子
人们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等。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
很多地方会在今天夜里,放孔明灯、放河灯,祈求水官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民群众平平安安。
希望“下元节”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
现在窗外已经升起了今年最美的月亮,记得今天还叫“月亮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