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 . 第九章》
精神形体配合,持守住道,能够不离开吗?随顺气息以追求柔和,能够像婴儿一样吗?
本章中,呈现的是道家独特的整体世界观与人生观,老子认为天下的乱局源自与个人欲望的膨胀,以及社会与自我价值的失范,其化解之道在于回归到内心的觉悟与修养。
这里所说的回归内心,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自我的世界里,而是回溯到生命的本源,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本章中,老子连续使用了两个问句,来表达他对精神与形态相融的欣喜,又以能如婴儿乎的比喻来描述身心合一样子,既语重心长,又活灵活现,既充满意趣,又发人深思。
在孩童的世界里,精神和形体,身与心是一体的,所以才会表现的专气致柔,是在其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才慢慢掺入了是非好坏以及世俗欲望,如唐代诗人施肩吾所说: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而所谓的“巧与拙”评价标准均源自后天习得,人需要有处事的规范与价值,但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不能因此而隔离内心原初的感受,不能由此带来精神与形态的分离,而人生的痛苦不正是来自于过分的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吗。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用心良苦不厌其烦的呼唤着,“专气致柔,能入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吧”,“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啊”。
之所以这么殷切的盼望人们,能回首于万物的起源,俯身于生命的当下,是老子希望以婴儿为喻,帮助世人从乱世浮华中沉静下来,清醒的活着,而不是随波逐流于迷茫纷争之中。
而“载营魄抱一”和“专气致柔”则是老子开出的两剂于乱世中自我拯救的良方,即身心合一,内心清明,谦和柔软,虚空静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个人世界已经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所切割,所淹没。很多家庭,很多孩子,在受益于网络平台的同时,也受困于其中,同时也伴随着生命内在价值意义上的迷茫。
那么该如何摆脱此困境呢?老子说那我们不妨回归到自然,与天地相融,回归到童年,与婴儿比肩吧。
宋代杨万里有诗云: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由此可见,杨万里是懂得老子的,是懂得孩子的。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