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或者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迫切的在当中寻找解决人生终极哲思的方法。可乍一看却不免有些失望,这部薄薄的书并不是想象中的心理学教学书籍,也不是类似于《人生的智慧》这种哲学著作,反而是一部作者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出版于1946年的书,被翻译成24种语言,并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被许多大学指定为心理学、文学、宗教及神学和大屠杀方面研究的参考书。那么这部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世界上有(且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任何地方都有这两类人,人类社会的所有团体中也都有这两类人。没有哪个团体纯粹由高尚的人或者龌龊的人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纯粹类型的团体。因此,即使在集中营看守当中,偶尔也能发现一个高尚的人。集中营生活撕开了人的灵魂,暴露出人性的深处。在人性的深处,如果你发现人类在本性上就善恶交织,你还会觉得奇怪吗?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道划分善恶的分水岭,它一直延伸到人性深处,通过集中营所展现出的人性深渊的最底部。二战期间,弗兰克尔全家被逮捕,并在生存几率不足二十八分之一的集中营中苟活了三年,期间他的全部家人——包括已怀孕的妻子都惨死于集中营。从图尔克海姆集中营中获救后,他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无比的忧郁,决定留在维也纳,并重操精神病学家的旧业,他坚信和解而非复仇,积极地帮助战后的犹太人进行心理治疗。弗兰克尔发现当真正重获自由的时刻终于到来时,人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需要慢慢的重新培养这种能力”。而帮助经历苦难的人们从苦难中解脱,或者说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方法就是弗兰克尔的治疗方式。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心理变化,尽管满身满心的创伤,却能克服苦难与伤害,让自己的灵魂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高度,在某一刻顿悟到“就在那一天,那一刻,我的新生活开始了。我一步一步地恢复,直到再次成为人。”并将他的理论取名“意义疗法”,Logos是个希腊词语,指的是:意义。意义疗法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书中在后半部的意义疗法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弗兰克尔要让人们自己寻找或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决定他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要像是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错误!”这不仅指导人们设想现在就是过去,还告诉人们过去能够被改变和修补。这就使人能够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及自身生命的终结性。
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作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即便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老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回顾这过去的一生,他经历过,爱过,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是独一无二也是最为珍贵的。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和生命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其他个人选择、行动、关系、爱好甚至简单的快乐也能赋予生命以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可以运用自己选择的能力去实现个人的目标。不论发生什么,我们仍然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这不仅是一个选择,更是对生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