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新课程实施中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关注跨学科学习的今天,教师对教学设计多样化,对师生互动,对多媒体应用,对引进其他学科知识下的功夫往往较多,于是造成了“功夫在诗外”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状况,语文课要真正具有语文味儿,关键在于教师要练好内功。
2、这次语文课改对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用繁琐分析代替了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遏制,语文课出现了书声朗朗的可喜景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所以我们在强调书生朗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鸦雀无声。
3、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课文,练好练功,尽可能正确到位的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
4、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学生的语言发展,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两者简直就是一种共生并进的关系。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而“立人”的上策是“过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
5、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词,不但要分析的研究,还得要综合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
6、“情景交融”已经成为语文课诗歌教学的一个标签化套语。
7、细读并不是只关注作品的词和句,必须先有整体的感知,然后揣摩遣词造句,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最终还是要回到对整体意境的穿透性把握,美学家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谈到艺术意境的特征,“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