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百鸟朝凤》,这部在网络上热了很久,感动很多人,有很多故事的片子。
从镜头的一开始,人物黝黑的皮肤,老式的中山装,明艳艳的太阳和从西北高山俯瞰的村庄,就把我带回了故乡,等青嫩的少年开口把爸爸叫做“答”的时候,我的嗓子就有点发硬了。
看电影哭是常有的事,可没有一部电影像《百鸟朝凤》这样让我抽泣不止,从头哭到尾,我丝毫没有夸张,我只是在心里暗暗庆幸,这部电影里除了“答”这个方言,其他都用了普通话,这是电影的瑕疵,从游本盛一开头我就皱眉了,可是在演了二十分钟后我开始庆幸,因为怕自己哭晕在影院里。
我抽噎不止的时候旁边的女孩好几次回头看我,肯定心里骂我是个傻逼,那时我也承认自己像个傻逼。我心里知道这部片子确实也没啥可哭的,顶多是心酸,可我就是忍不住,你不懂,南方人不懂,不能懂我是个西北人,我真真切切的见过红白喜事上吹着唢呐,我记得外婆会说唢呐吹的多好听,我是从游本盛眼睛里看到的山山水水里走出来的。
在华南的一个电影院里看到我的故乡,看到即使是我回到家乡也不一定能见到的熟悉的房子、熟悉的饭菜、熟悉的金黄色的麦子和那一张张被太阳晒黑了,晒的皱起了眉头的脸,眼泪和酸涩就止不住的往上涌啊涌,想要迫切回到家乡的心念忽然就膨胀起来。我要闭上眼睛,闭上眼睛看不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好像心里就不那样悲伤了。
和我同来的南方女孩是没多大感受的,她不曾见过真实唢呐演奏,不知道唢呐的声响和村民们听到唢呐后脸上绽开的笑容,那种通红的又黝黑的脸上,露出雪白的牙齿,眼睛还像孩子一样闪闪发光的笑容,在四千公里开外的南方,想起来着实让我眼泪喷涌。她们也不曾曾见过西北的山水,不曾听过西北的乡音,不知道热乎乎的吃在嘴里有丝甜味的白面馒头加上青绿的油汪汪的炒辣子是什么味道。
我想我的妈妈外婆大姨听了焦三爷的唢呐,肯定会叹着气说,哎,听,吹的这么好,可是这些年都不见了,没人吹了。尤其是我的外婆,我八十来岁的外婆肯定会想起很多景象,因为她就在那样的村庄里长了一辈子,结婚时听着唢呐吹的喜调,送走自己的父亲、丈夫、村里的一个个老人时又听着哀调,可是现在的婚丧嫁娶早就没了这些调调。现在的西北的农村已经不像我以前记忆里的农村了,外婆见到《百鸟朝凤》里的情景肯定也该揩着眼泪说演的真好,和以前的一模一样,一想到这里我竟又不自觉的流起眼泪来。
《百鸟朝凤》适合谁看呢,不文艺的人大概是不爱看的,他们觉得游本盛的表演和《士兵突击》王宝强的爹太像,哎,我不得不叹气西北大部分是穷山僻壤,辛辛苦苦一辈子的老实农民,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都一个样。南方人大致也是不爱看的,他们都没听过唢呐的声响,没听过把爸爸叫“答”的方言,连金黄色的麦子也不曾见过,他们是无法体会这种深情的,这种因深而又变涩的情感。外婆这辈在西北的老人也是不宜看的,我怕他们回忆太多,思念太多,看完心中悲切太多,自己老去对世事无能为力,世事老去自己无可奈何,,,这对她们身体不好,还是不看的罢。
那最适合谁看呢,是这些在西北的山里生活过如今在外的游子,就像我,我能懂得电影里的深情,又还年轻,毕竟眼泪多的是,伤心也是不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