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学语言: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听余映潮老师的《“黄鹤楼”名诗两首联读》

今天,听了余映潮老师的《“黄鹤楼”名诗两首联读》,学习内容是《黄鹤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一首一首地学习。

一、学习《黄鹤楼》

(一)学习铺垫

在学习《黄鹤楼》之前,老师并没有急着讲解,而是先集中学习的诗歌相关的知识。

1.先让学生齐读,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读,明确教材对语文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黄鹤楼》

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一。

单元教学重点: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进入意境,体味情怀,积累语言。

2.再齐读“黄鹤楼”的相关知识:

黄鹤楼

千古名楼,雄踞江城武汉,矗立在今武昌蛇山之巅;附临长江,雄伟壮观。

3.接着齐读“黄鹤楼”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费祎的人成了仙人,常常乘着黄鹤到这里休憩,因此就叫黄鹤楼。(师:千古的神话传说增加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

4.再齐读黄鹤楼相关的诗人诗篇介绍

在此,唐代诗人崔颢题写了《黄鹤楼》这首诗,李白写下《黄鹤楼松孟浩然之广陵》,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5.齐读文坛佳话

崔颢的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李白读了《黄鹤楼》,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此搁笔。(师:文坛佳话,用映衬的手法表现崔颢诗歌的美妙)

开课前这些语文知识学习,是铺垫。余老师全部让学生齐读,所有同学参与,集体活动(这是余老师反复强调的,课堂上要重视集体活动)。在此基础上,余老师才出示这节课的训练内容:朗读背诵、美点品析。

(二)语言训练

1.学习铺垫

再次齐读崔颢的相关介绍:崔颢,汴州人(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诗人。著名诗人,被称为唐代第一首七律名诗。

老师出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消除学生理解的障碍,让学生借助注释等资料说诗歌的大意,讲给自己听。之后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老师出示诗意解说示例,学生齐读:昔人仙人已乘黄鹤飞去,此地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悠。汉阳晴川碧树历历可见,芳草繁茂的是鹦鹉沙洲。时至黄昏何处是我家乡,江面烟波浩渺使人怀愁。

2.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一:朗读背诵

一读:中等语速,语音饱满

二读:读清层次,把握节奏

三读:抒情语气,特别顿音

四读:联想画面,情感读背

实践活动二:美点赏析

主问题:美点赏析趣味话题——《黄鹤楼》中有(  )

接着是学生默读思考批注,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写作内容上,答案也丰富多彩,有美景、有感情、有乡愁、有典故、有漫长时代的事物的变迁等,教师随机评价和补充。这个主问题带动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学生批注:

《黄鹤楼》中的“有”

有神奇传说,虚写渲染,登高揽胜,景情交融,乡愁抒发,千古名楼,蓝天宝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暮江情思,用典手法,虚实相映,写物抒情,即景抒情,旋律清朗,情味悠长。

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学生背诵《黄鹤楼》水到渠成了,至此,第一首诗学习结束。

二、学习第二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的训练内容:美诗读背,画面描述

还是先齐读孟浩然的相关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听读诗歌,齐读诗歌、齐读字词理解。教师出示本诗的朗读要领——前两句二二三节奏,后两句四三节奏,语音饱满富有情味。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1.活动一:画面描述:描述诗中事,诗中景,诗中情。老师先示范前两句:阳春三月,长江边柳絮如烟,繁花烂漫,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孟浩然告别黄鹤楼,顺流而下,出游扬州。接着学生活动,描述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班级交流,老师点拨强调描绘画面要渲染。再出示后两句示例:江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远方,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总结这首诗中有:有丽句,有故事,有名城;表达艺术:声调悠扬,寓情于景,余味悠长。

本节课做到了学语言,练能力,增知识。两首诗联起来:诗情画意。落实了单元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进入意境,体味情怀,积累语言。

至此,这节课结束。

总结一下,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对学生集中训练。老师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很明显,打在屏幕上让学生齐读。统计一下,一节课超过10此齐读,整堂课都是学生在读、说、写、思。其次是主问题的设计非常巧妙,避免了碎问碎答(这是余老师极力反对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