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化的内容为什么不得人心,抽象,难以理解,认知偏差,思维方式不同,如果是对这句话没有深刻的体悟,就很难深入人心,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精力及其有限,谁又会花大把的时间来研究内涵,那些并不太关己的信息。之所以如今的标题党那么多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只有被吸引过去了才能够打开来看内容的好坏。
品质就是别人愿意用两倍的价格来购买你的产品,而且还很高兴。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很不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这只告诉我一个答案,而没有引起我的好奇去想这是为什么?很难理解,会想现实世界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吗?口号化的标语存在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没有用户视角。
通常老师会说这些内容很简单呀!就是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所带来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一个收悉领域内的专家说着很简单,但对于听众来说是否是那样容易呢?这存在一个学会以后很难想象学会之前的状态。
同样是一个例子,罗振宇在一次节目中提到了关于家政服务业内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省时间的情况下找不到好的家政人员服务,行业内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服务体系。这个需求很大,甚至有人愿意用双倍的价格来购买这样的服务,毕竟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报酬,来换取自己精力和时间上的损耗,毕竟对于中产阶层人士,最终要的已不是金钱作为成本依据,而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最近成甲新出的《好好学习》这本书就说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下班坐出租车而不去做高铁,毕竟地铁才几块钱,而出租车需要是十倍以上的价格。司机很不理解的问出了这样的问题,成甲说:因为自己做出租车可以在车内休息,这可以让自己恢复精力;如果睡醒还没有到可以在工作一段时间。而地铁上面拥堵不堪,本来下班就很累了,在再地铁上挤这么一段时间回去就没有精力做事情。
人与人的差距并不是在金钱上,而是你存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的不同造就了如今的自己。
同样是一个意思,以故事的方式就更能引起手中的兴趣和理解难度,摆出现实,引出痛点,引起共鸣,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得到被人的认可和理解。
人们往往会对故事记忆犹新,而抽象化的标语很难深入人心,得到理解。这也是很多公司在做产品的时候追求极简,为的是降低用户的认知难度,传统产品会做很多按键,证明我在这个领域里很牛,这恰恰是自嗨的状态。而如今的产品是在任何用户面前不用看说明书,拿来就会用。
这是如今公司在面对消费者采取的策略,毕竟如今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成本都很高,会花多少时间在于自己关系不大的东西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