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性格可真好”
“你都没脾气的吗”
“你真是个好人”
……
嗯,没错,我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又好,不会拒绝别人,又不会发脾气的好人。一个彻头彻尾,丝毫不讲原则的老好人,烂好人。
身边的人对我的评价几乎都是没脾气、好说话、淑女之类的。人们都常说,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是可以折射出她的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反过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是可以产生影响的。而我,就是这样一个在父母言传身教中长大的孩子。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相对比较保守。从小他们对我的要求就是,作为一个女孩子一定要矜持、要淑女、不能说脏话、更不能动手打架,待人要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遇到事情了能让就让,忍一时风平浪静。
就这样,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我长成了她们希望的那个样子。做事情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一步,不早恋、不打架、不逃课、不去网吧,仿佛和同龄人不在一个世界。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的走了十八年,我终于上了大学,出发去学校的前一晚,父母一再叮嘱我要和同学,室友好好相处。只要别人做的不过分,咱们也别斤斤计较,能忍就忍,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将这些“美德”通通的带到了学校,并且坚信人心换人心,我对别人好,她们也会对我好的。时间过得很快,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我一直都用特别友善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不管什么时候,和她们四目相对的瞬间,我总是嘴角上扬,面露微笑,希望能给她们留下更好的印象。
就在室友因为水卡丢了导致没有热水用而焦头烂额其他人又不主动提出借的时候,我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而她回我了一个甜甜的微笑,我瞬间觉得这一切都值了。周末,室友苦于没人陪她去逛街在寝室闷闷不乐的时候,我主动提出自己可以陪她去逛街,随后两人手挽手的出了寝室门,逛了一天,晚饭吃了顿大餐,我把照片发到了朋友圈,看到她在下面评论“爱你噢,么么哒”,还配了几个拥抱的表情,这一天的疲倦和辛苦随着这六个字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时间久了,室友总是让我陪她们去逛街或者干一些别的什么事。每次她们找到我的时候,我都怀着义不容辞的态度奉陪到底。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天真的认为,她们是真的需要我,是真的把我当成了可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直到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明白了这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所有的真心付出在别人眼中无非是理所应当。那么,这样的付出和卑微的乞讨一样,不存在任何意义。
大三那年,流感病毒大爆发,向来免疫力低下的我光荣的被传染了,嗓子哑到说不出话,头疼欲裂的感觉伴随着恶心呕吐,我感觉自己随时都有挂掉的可能。
正巧,那段时间处于期末复习阶段,为了不影响专业课的复习,我每天拖着病殃殃的身体去教室学习回到宿舍便倒头大睡,连药都懒得吃。
有一天晚上,我裹着被子在寝室睡觉,突然觉得阵阵发冷,用手摸了摸额头果然很烫,我知道自己是发烧了。可是,寝室又没有发烧的药,如果硬挺一宿的话肯定是不行,这可怎么办?我一下子想到,就在半个小时前,室友说要去超市买些口粮,正好学校附近就有药店,我可以让她帮忙带回来啊。拨通了室友的电话,电话那头很吵,我把自己发烧的事告诉了她,并让她帮忙买一盒发烧药,我以为她会很爽快的答应,可是,她却说自己很忙,以没时间去药店为由拒绝了我的请求,并挂掉了电话。
我握着手机,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就是买一盒药吗能耽误她多长时间啊?回想起自己曾经帮过她的点点滴滴,换来的却是这么残忍的拒绝,眼泪不由自主的落了下来。
“咔哒”一声,门开了,我看了一眼,去超市购物的室友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情,她没有丝毫的歉意,对于躺在床上的我,也是视而不见,连一句最基本的问候都没有。依旧自顾自的对着手机和男朋友嘘寒问暖,打情骂俏。我被她这样的举动伤透了心,眼泪愈发的止不住,为了不让她看到自己这副狼狈样,我把整个身体缩在了被子里,肆无忌惮的哭着,宣泄着心中的不满。
第二天一早,带着两个哭肿的眼睛,拖着沉重的身子,我朝着药店走去。虽然已经七月份了,外面的阳光打在人身上,本应该给人暖暖的感觉,可我依旧感觉冷,前所未有的冷,我知道这种冷并不是来自身体,而是心里。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大抵就是这样吧。
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我感觉自己又重新活了一次看清了好多之前看不清的东西。自己所谓的善良,无非是懦弱的表现,只不过不想承认罢了。害怕被孤立,害怕孤独的我,用这样一种近乎乞求的方式希望得到他人的陪伴。殊不知,这样的善良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廉价透了。
低智商的善良,不如高智商的冷漠。罗素曾经说过“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所以请照顾好你的善良,最好让它开出玫瑰,用刺保护好它的美你的善良,必须得有点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