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总认为,“童年”就应该满是快乐和幸福。然而我们搞错了(或者忘记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种元素的混合,不仅有好奇、兴奋和幻想,而且还有恐惧、愤怒和悲伤。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和等待——他还需要我们主动伸出援手。
先说说今天陪孩子上轮滑课遇到的一个小朋友。
那个大约三岁左右的小男孩,还没有上幼儿园,长得很可爱,比我们晚几天报名的轮滑课。起初的几次课,看到他一直哭,不想上场练习,他的妈妈就很严厉的指着他说:不许哭,好好去练习,你再哭我就走了。小男孩哭的更厉害,也更无助。
今天他的妈妈没有来,是姥姥来陪他的,姥姥见他时不时下场来找她,便悄悄走开远离现场。小男孩看不到姥姥就一直哭,不愿意再练习,教练大姐姐无奈,只好打电话让姥姥回来。姥姥回来后,小男孩马上过去抱着姥姥不撒手,唯恐再被“抛弃”。
当他平静下来的时候,就和坐他旁边的我聊天,问我手机上一直浏览的每样东西都是什么。我一一回答他,他就冲我开心的笑。他还跟我说:等我下课了,我陪你玩会。我说好啊。此时的小家伙和刚才判若两人,非常开朗健谈。️亲人在身边的安全感,和旁人对他的善意,使他心态平和下来,恢复了孩童的天真活泼,可爱非常。
之前几次看到他的妈妈对他的态度,我看着心里很不忍,虽然是为了使他好好学习,却是强迫式的,完全没有快乐可言。
想到十年前自己对待老大的态度,也多半是严厉的,完全没想着这么小的孩子对陌生事物的慌张无力。连最爱的妈妈都站在了对立面,自己一个人要去经历完全不会的事情,内心很崩溃。这样紧张害怕的心理,对所要学的东西自然不会有好奇和热爱。想到这里,恨不能穿越到过去,抱抱那个无助的小孩,对他更有耐心,更温柔的鼓励他带领他去探索学习的乐趣。
在对待老二的养育上,我吸取了经验,听了很多父母课堂,看了不少书,在方式方法上都宽容很多,给他自由自在的氛围去做他喜欢的事,虽然难免也会严格的要求一二,但是一直以来和他有商有量的沟通方式,他对我的要求也能比较平和的接受并完成。平等沟通的习惯养成,也使他常常能对我提出意见或建议,言辞也颇为有礼貌。而因为对他的要求不高,期望较低,在他表现的特别好的时候,我反而感到很惊喜。
就像他学轮滑,刚开始非常不认真,很偷懒。因为他不爱运动,所以我哄着他报了轮滑,看到他兴趣缺缺的样子,我也着急,但却不作批评,只是等着他慢慢去适应。在上了五六次课以后,他找到了感觉,会认真的按教练的要求去做动作,极少偷懒了。每次他下场来休息喝水的时候,我就表扬他今天的动作做的很认真,动作都做到位了,他听了就很高兴,以后的每次练习就会很认真。有时候他懒了不想去上轮滑课了,我说你上次学了新动作,滑起来就很帅气,今天再教新动作,学会了就更帅气啦。他想了想,就说那去上课吧。有效的沟通真的太好用了。
在情绪处理上,我对两个孩子的态度前后也不一样,以前对老大的要求较多,希望他稳重听话,不许他大喊大叫大哭,让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实际上他的情绪都被压抑住了,在语言上更是难以表达,导致了小时候隐忍的个性,在10岁以后变成时常超出意料的暴脾气。而现在对小儿子,我常鼓励他把不开心或疼痛的感觉哭出来,我跟他说要是很疼可以哭,很生气可以大声说出来,他反而常跟我说没事没事,只有一点疼。
这两年通过了解儿童心理问题,我也慢慢在改变,尽可能去和孩子们沟通,去理解他们,或者对他们的行为不做评价,等待他自己改变。虽然几多挫折,但我相信他们会越来越打开心扉,愿意和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