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完《Frances Ha》的时候就想写篇日志,当时的内心并不平静,从电影中看到无数失败的自己的影子,以及我怎么也追及不到的那个结局,然而结局又仿若将真实的自己掐死再造。
27岁的弗兰西斯,一名教跳舞爱读书的似乎没长大的姑娘,在最初的时候她有能听懂她的笑话、可以打着玩的索菲(Sophie)。而将现实残酷地放在弗兰西斯面前,是从索菲恋爱搬家开始,原本铁打的组合不得不散伙,索菲走向成熟,并且她更擅于在人群中融入自己,“脑回路异常”的弗兰西斯做不到。
离开索菲的弗兰西斯完全成为一名undateable,约会无能者。她尴尬地请求多加一些工作以得到多一点工资付房租,她搬离原先合住的小房子,与两个做艺术的男生合租。
生活一帆风顺,这样住到攒一点钱后搬走,与注定的lover相识再结婚,这就不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了。
于是波折很快到来,弗兰西斯不愿意放弃舞蹈做文职,她只得选择失业,她所依恋的索菲要去日本了,将会从地理到心理上一起远离她。
我一直觉得弗兰西斯对于索菲就像是寄生一般,索菲是她逃离社会远离约会的完美避风港,她有伙伴可以不寂寞,而避风港奔向她的幸福时,就把弗兰西斯孤零零地置于狂风之中。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呼吸》,少女间的寄生一般的友情表现地更加明显,最后寄生者杀死了被寄生的活泼的女孩。
弗兰西斯是一位27岁的文艺女青年,她已经不再是少女,她还有骄傲,当索菲问她:你一个人没有问题时,她总是说我很忙。
我不是乱,我很忙。
不介意,我很忙的。
I am busy.
用这句话不断地强调她不需要任何人在身边,你们都不重要,在好友面前她的尊严很重要,那是她们平等以待的基础,那是她对自己依恋的辩解。
电影后半段是弗兰西斯的独角戏,失去工作,用仅存的钱回家、去巴黎(却在失眠和安眠药的作用下哪儿也没去)、去远离社会的地方、去母校做一些杂活。
剧透的光辉使命就到此结束吧,毕竟我说一百句,抵不上你去看这部电影十分钟。
我想要谈及的话题是这样一位undateable、实际上并没有太大能力的年轻人应该寻找什么样的出路?她应该如何度过余生?
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当然他们过地比弗兰西斯好地太多,毕竟再糟糕,养活自己租间房子也是问题不大的。但是犹豫、痛苦的挣扎总是有,不像弗兰西斯这种已经病入膏肓的姑娘,大部门现实中的我们都会寻找社会的规则,在前人的脚步上继续行走,有力量的人也许会走出创新来,现在爱用创新这个词汇,这里借用一下。
弗兰西斯是一个耿直的人,唔,用耿直不如说不解风情,她会在同事谈论巴黎的美时吐槽巴黎的诸多无趣,嘿,这也许是她的幽默,但我没有听懂,电影中的大家也没有听懂,整个场面足以让有尴尬症的人会夺门而出。
其实每当谈论上面的话题,我都会觉得很窘迫,从心底认为是失败者对自身的辩白,实际上我为这个undateable后加上了没多大能力的后缀,因为强者应该处于任何环境都能生活下去,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
犹豫与后悔的情绪是属于软弱的人的。
影片将弗兰西斯这类人放大了,观看时犹如找到了同伴与组织,仿佛给了我一个很好地以糟糕状态存活下来的理由。
看完去豆瓣给了五星,手贱阅读各个长评,突然发现一篇叫做《为什么不为蠢货树碑立传?》
弗兰西斯在结局中换上了高跟鞋,成为一名文员,事业上也算成功,朋友与同事前来祝福,在酒会上与索菲相视一笑,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的理想情感。但是《为什么不为蠢货树碑立传》的评论质问:“这样一个小小的成功是否真的成为挽救我们这些蠢人继续苟活下去的理由?”
没办法回答,矛盾来自于普通人想去追寻一些不普通,是以此来标榜自身的独特,或是因为与社会不相融为自己寻找一个借口,我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说明的是,人啊,总得苟活下去的。
乱世寻找治世之方,衰世哀叹命途多舛,现今能思考自身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社会至少还是平静的,尽管物价上涨工资低廉、房贷车贷找工作压力成山,但如前文,想活下去并不困难。
但是人啊,又怎么会仅仅满足于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