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是一个娱乐至上,娱乐为王的时代,君不见某个N线流量小明星一件鸡毛小事的关注度也远远高于知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许知名科学家的八卦新闻会好一点),所以才会有朋友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会觉得以前的年代更有精神追求,进而厚古薄今,其实我说大可不必气愤,因为阳春白雪必然曲高和寡,下里巴人才能其乐融融,由古至今,大众对家长里短的喜爱、对蝇头小利的追逐,那些大众形而下的喜好是没有什么本质变化的,反而那些厚古薄今的感觉,其实是个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我觉得最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世界巨变、中国巨变,近几十年经济发展让旧的主流价值观被重新解构,而新的主流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从活下来到想活好、从求温饱到想开心,生活改善了的同时,经济利益也成了最有权威的价值判断标准;二、现在大众的“权利”变了,以前普通民众的喜好,不那么被在意也没有太多表达平台和话语权给他们,但在极度功利主义的现今社会背景下,因为利之所至,市场化的需求会更加在意大众的需求并且引导大众的需求,细想也对,那可都是真金白银,而且还是比很多领域更容易得到的真金白银,市场必然就赋予了大众娱乐更多的发声平台、更多的话语权。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就非常自然了。
说完错觉,说说真实,没有太多实质功能的精神追求哲学思考行为在什么时代都必然是小众和被边缘化的,那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指的“读书”也不过只是个利益追求异化的体现而已,绝不是什么真正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是一种产生于天性的东西,对坚持之的个体而言很脆弱但很顽固,说它脆弱是因为它的生存空间和土壤几近于无,于大众来说,这种精神追求这些哲学思考根本没有用,既不能吃也不能穿还不能玩乐,甚至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思考性的行为还有危险性(历史充满这样的例子),说它顽固是因为有这样天性追求的个体是无法割舍和放弃这份追求和坚持的,那是来自于内心来自于骨子里的基因,生命不息思考不止。
个体精神追求只是个体天性选择的结果而已,是否对人类有更高维度的价值,感觉有但目前还看不到,从个体效应来说思想性追求并不比跳广场舞高明多少,甚至更糟糕!对于一些有志之士努力对大众进行精神追求哲学思想的培养,我钦佩但不乐观,甚至悲观觉得这是一种没有意义且不可能成功的幻想,这是由人类物种的天然属性决定的,但我发自内心期许社会主流价值可以给予精神追求哲学思考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价值肯定,说不定这是人类延续物种生存唯一的诺亚方舟,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