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家长焦虑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孩子不爱学习。
等等,孩子真的不爱学习吗?
我记得上小学之前,你还欣喜的向我炫耀:孩子好聪明,古诗一学就会,玩电子产品玩的比你都转,琴棋书画每样都能来一点。怎么上了学,就不爱学习了呢?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告诉我们:一种行为只有让人得到好处,这种行为才能得到强化,并保存下来;没有好处的行为是很难保持的。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不爱学习的,面对学习时,孩子心中有两种力量在较量。一种是逃避学习的力量,另一种是想要学习的力量。
哪种会赢?
重点在于我们帮助孩子看到哪种力量,强化哪种力量,哪种力量就会成长,就会赢。
作为给孩子指路的智者,我们家长却常常不自觉地走入以下几种行为误区。
陪学时,紧张气氛制造者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所以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陪在身旁。
有的家长十分认真负责,眼睛直盯着孩子的纸和笔。一写错了立刻指出来,孩子刚一走神立刻就敲桌子。
如果是你,你是什么感觉?
我们可以体会下,比如你在做饭,爱人在旁边看,我们刚洗一会儿菜,他就说:“你那没洗干净”;刚要下锅,他就说:“哎呀,快点啊,油都要烧起来了”;菜终于做好了,他又评价:“这个菜盐放多了,那个菜炒太过了”。
我们下次还愿意做饭吗?
一种行为不但得不到及时的鼓励还要伴随着被指责的坏情绪,谁还愿意坚持做下去。
正确地做法应该是:
父母用心帮助孩子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
在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在旁边看书。让他心安地知道你只是一个在他身边地陪伴者,而不是噪音制造者。
如果你担心孩子作业拖拉,我们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说:“我们来比赛下,看是我先看完这章还是你先把这行生词抄写完”。孩子有了目标会很开心的快快行动,赶超你。
如果担心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我们可以制作一个作业评分表,里面列明需要孩子做到的事项,比如姿势正确、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完成时间等等。等孩子作业做好了,我们再一项项和孩子核对。完成了就打勾,没有做到的,也不要急着批评孩子,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改正。
我们真正需要做到的是教会孩子作业管理的能力,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作业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把学习作为不能玩手机的理由
手机除了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还会让孩子形成对手机的依赖,不想读书,不想运动,不想交流,只想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所以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玩手机。
最常见的一种反对方法就是看到孩子玩手机,立马阻止说:“学习这么紧张,还玩手机。还不快学习去”。
这句话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强调了不能玩手机的原因是学习,学习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人一下子被禁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肯定会不开心的,而罪魁祸首“学习”自然成了孩子讨厌的东西。
最好的办法是找到科学依据,而不是用学习、阅读、运动来作为限制手机的理由。我们可以找一篇医生的文章或者视频,让孩子知道医生要求小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不超过20分钟,低年级的孩子要限制在10分钟之内,否则会损伤视力。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搞笑视频,父母趁孩子睡着,把他眼圈涂黑,骗他那是因为手机看太多导致的。看着孩子哭的稀里哗啦,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想起了我曾经对付我家“臭小子”的办法。屡教不改后,为了让他亲身体验损害眼睛地坏处,我把他的眼睛用布蒙上,感觉一下视力不好带来的不方便,他更能直观体会超长时间看手机带来的坏处,再也不敢一直不停地看手机了。
有了科学依据和直观的体验,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和信服,而不会和学习产生对抗情绪。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我们常常出现的重大问题。孩子不玩手机后节省下来的时间,我们会让他们做什么?
很多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多做习题背单词。
其实是不对的。除非是孩子自己愿意,不然他会觉得不能玩手机就是为了完成爸妈布置的任务,那么就缺乏了控制玩手机时间的动力,甚至还会故意拖延玩手机的时间,逃避做更多你安排的“额外”功课。
正确的做法是:
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孩子做他自己更感兴趣的事。
比如他爱看故事书,他爱打篮球,他爱观察植物,那么就让他去做这些事情。
总之,把玩手机节省下来的时间去让他感受他的生活更有趣更丰富,那么渐渐地,他会接受这个限制,甚至自觉地把控好玩手机的节奏。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从自身角度出发,明白玩手机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好玩手机的时间。自我驱动才能更有效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哎呀,我本来觉得我做的挺对地,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效果,甚至孩子更抵触了呢,原来如此。
家长的发心是好的,但往往我们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忽略了孩子这个年龄段的认知和心里感受。
好了,今天先说两条,不想长篇大论大部头。
点个赞,后面还有更精彩的,慢慢告诉你。
别忘了点关注哦!
本篇文章的部分方法来自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田宏杰老师的文章《孩子总要玩手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