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的事情未必会发生
听后感
昨天听了樊老师讲的一本书《减少孩子的焦虑》,其实还是蛮惊讶的。因为现实生活中觉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得这个病的几率大,而孩子,貌似这个与孩子没有关系的。可是听了老师的讲解才发现,孩子的焦虑不亚于甚至更有甚成人。
在这个物质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成人的压力和焦虑是成倍增长的。每天一睁眼我们都会担心一天的工作,会面对什么样的客户、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工作量;而家庭生活更是让我们不堪重负, “一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离开了我们的工作都不能运转。就像这次新冠肺炎,我们有多少人会面临失业、破产乃至一贫如洗……所以成年人所面临的焦虑真的不是一言一语就能描述的,那份压力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要努力,要周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这就像前段时间比较流行的说法“人到中年,不敢生病,不敢死……”
可是我们成年人所面临的种种,瞬间也会转给孩子。这也就是孩子们为何会焦虑的原因。我们成年人没有学过多样的技能,所以我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即使他厌倦了,还会有人说“不逼一下,你怎么知道他不行”,更有拿自己说事“如果当时爸妈逼我学,或许我会比现在更好”,这种种的说法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学习特长技能的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孩子们的焦虑就越来越重……我们只是希望他们多一份技能,多一种生活方式,未来多一条择生的路,可是殊不知这确是压死孩子们一根稻草。现在孩子因为学习等各种问题跳楼自杀的越来越多,我都很恐惧,这么小的生命怎么就会有这么大的爆发力!我是很恐惧死亡的,也没有那份魄力!尽管生活压到自己喘不动气,我也是哭一阵,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孩子们不是我们成年人的延伸,他们是完整的个体。可是我们成年人往往忽略这一点,将他们当成是我们未完成理想的继承者,将他们一点一点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然后慢慢地沦为平凡者。其实他们本可以璀璨如星、闪耀如辉的,可是为什么就会这样堕落凡间,沦为凡尘?是我们一手操作的。
很惊讶樊老师举的例子:每年的高考状元都是轰轰烈烈、名噪一时,可是好像学业结束时都是很平凡了,为什么?追根一下:孩子是如何成为高考状元的?不否认自己的努力,可是很有大一部分是家长在使劲。这份力量就是我们经常对孩子讲的“你不好好学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你不读好的大学怎么能找到好的工作,你不努力将来怎么会有出息……”那么这份力量之后就使孩子更加焦虑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他会努力寻找安全感,那么就会选择相对安逸的岗位,不会做出什么惊人的举动。这个例子与樊老师在北京大学看到的一幕正好吻合:国家海洋局招聘,参加招聘的学生不计其数,为什么?安逸,有安全感,我宁可那五千的工资也不会去冒险到社会上去闯一下,所以如此多的天之骄子很快就泯然众人矣。
说这么多,其实现在孩子的焦虑表现在哪里:儿童则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愿与同学及老师交往,或由于焦虑、烦躁情绪与同学发生冲突,继而拒绝上学。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这些表现都是由好多因素构成的,如社会环境、遗传因素、教养方式等等,但是我们无力改变太多,唯有从教养方式上下手去改变去减轻孩子的焦虑。
书里给了我们几条建议:行为奖励,即当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应给予正确的情感,适当嘉奖,给孩子足够成就感;消除家长的反应过度状况,即看到孩子焦虑不要雪上加爽地批评;家长管理好自己的焦虑;提高家庭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吼叫,暴力……这是针对家长的,还有针对孩子的:限制自己的忧虑和想象;制定管理计划,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否定,不忽视;给焦虑的大脑重贴标签;第二行动,不要三思而后行,“再思即可”;防松练习;让孩子做主;学会鼓励,让孩子学会自信,在爱中成长。
这里面限制自己的忧虑和想象,老师讲了四种思维方式:你想的事情未必一定发生;你行动事情未必是事实,“痛苦来自推理”;思维方式决定感受;对抗全有、全无(全接受、全否定)。我觉得这个要经常提醒自己和孩子,毕竟个人觉得这是消除焦虑的很好方式。虽然心理学家早就研究出来,可是今天才学到,真觉得相见恨晚!不然可能前面几十年会过得轻松不少呢!读书,读书吧!和智者对话的过程中,也解放自己!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