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尚奇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曾经总结过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的规律,称之为加速回报定律。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发展速度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性的,越往后越快。按照他的算法,5年后和现在的差距,相当于现在和10年前的差距。
于我而言也是一样,17年的变化超过了前面三年的总和。下面,我会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我在17年的收获。
关键词一:终生学习
今年养成的最好习惯,就是每天利用3小时业余时间学习。
这一年,通过得到平台的学习,更新了我许多旧有认知:
付费,就是花钱捡便宜
安全感,是人生最大的枷锁,100%的安全感会把人困在永恒的当下
人脉并不是取决于你认识的人,而是取决于你能帮到的人。能力减去索取,等于人脉;付出减去回报,等于胸怀
把自己当成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每个人都应当是自己的CEO
……
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课程以及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都提高了我的认知水平,也让我意识到学习应该是伴随一身的事情。
于我而言,终生学习也许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但至少能让我在这个快速进步的时代感到不焦虑。
关键词二:学习方法
1、优化反馈闭环
人工智能的进步取决于数据和算法,其优势在于计算机不会出错。而人类的进步却是来自于不断的试错。这是人与机器学习的本质区别。
实施行动—结果反馈—调整行为,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反馈闭环,这是任何进步的基础。
一道数学题做错了,老师讲解正确的答题思路,你听完了再用正确的方法做一遍,这类题目你就学会了。相反,如果中间某一环缺失,比如老师没有示范正确的答题思路,或者你没有理解老师的方法,那反馈闭环就会出现短路,你也就停止了进步。
因此,优化反馈闭环的关键在于:正确和快速
正确:准确的指导
准确的指导可以让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从而减少试错的时间成本。
这种指导一方面来源于人。越是优秀的管理者和团队,其指导能力就越强。正如一流学校的优势,在于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同学。
另一方面来源于前人的理论。今天,你听说游戏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体育业,因为他们共同争夺的是用户的业余时间。于是恍然大悟:原来竞争不仅来自于同行,任何与你争夺客户资源的都是竞争对手。你很高兴,把它作为经验记下来,以后增加了一个分析的角度。
其实,你得到的经验,早在1980年,迈克尔波特就已经总结过了(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并且他还提出了其他四个维度来分析竞争力。所以,已经被证明过的理论,就不必再花时间去发明。前人的思考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你所谓的感悟,其实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快速:试错的周期越短,进步速度越快
今天,你在地铁投放灯箱广告,每天有多少人看到,看到的人有多少人喜欢,喜欢的人里有多少人产生了购买,这些都是难以衡量的,所以广告投放策略几乎一成不变。
相反,如果在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的定向投放呢?你可以清楚的知道广告页面的浏览数、点击率、购买率,这些指标的反馈,会不断优化你的广告投放策略。这就是利用数据,缩短试错周期,提升进步的速度。
2、拆分模块
象棋大师乔希-维茨金在他的著作《学习之道》中分享过练习象棋的方法:从反复练习兵和马入手,体会每个棋子的特性,再练习其他棋子的用法,找到众多棋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训练对整个象棋局势的操控能力。
把目标拆分成各个模块,然后针对每个模块刻意练习,强化提升。
以学习Excel为例,我会将其按使用目的分类,每个类别拆分模块,然后刻意练习。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具有针对性。可以优先练习常用的模块,因为学完不用容易遗忘,所以不常用的模块可以等需要用的时候再练习,这样可以在短期内达到实用目的。
二是可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找到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从而加深对整体的理解。
3、走出舒适区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有效的练习必须发生在学习区。如果手头的事情已经熟练到闭着眼睛就能做,那就停止了进步,因为你很可能已经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之中。
所以我每次在准备月会报告的时候,虽然随着熟练度的提升会减少作业时间,但是每个月完成月报的总时间基本差不多,因为节省下来的时间我都会用来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提升或者改变,总之不能一成不变,否则这段时间就会因为处于舒适区而被浪费掉。
关键词三:商业认知体系
商业认知体系的搭建,目的在于训练自己的归因能力。什么是归因能力?就是成功了或者失败了,你知道具体是由哪个因素导致的。这是一种抽丝剥茧,透过表向看本质的能力,也是我认为应当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去锻炼的能力。
提升归因能力的关键,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也被称为第一性原理,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起初的时候我只满足于理解方法论(具体怎么做),后来发现这样做成长有限,并且会有很大的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方法论是怎么形成的:
底层逻辑+时代特性+行业特性=表层方法论
时代特性和行业特性是会经常变化的,它们一变,方法论也会跟着变化,所以如果只满足于知道方法论,那么当时局更替之后,原有的方法论便失去实用价值,从而造成旧有经验的大量贬值。
因此,必须要理解底层不变的逻辑,才能在面对变化时,衍生出新的方法论。
2、认清边界
构建商业认知框架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对框架的整体理解,认清每个因素的边界在哪里。与人一样,每个因素都有其影响力范围,摸清它的边界,便可以避免在无效的领域横冲乱撞。
以刘润老师的企业能量模型为例,如下图:企业运营可以看做是一个能量生产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产品创造势能,营销和渠道把势能转化为动能,以获得尽可能深远的用户覆盖。
这个商业认知告诉我们:产品的势能决定了它的最大销售量级,没有势能的产品是卖不出去的。早点认清楚边界在哪里,便不会在没有势能的产品上投放过多的营销和渠道资源。
以上,就是我在17年最大的三个认知收获。最后,分享下对我帮助较大的几个课程,希望也能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
1、《跟秋叶学Excel》|《跟秋叶学PPT》
2、刘万翔的《向经济学人学图表》、《向华尔街日报学图表》、《让你的表格会说话》(需要有一些Excel基础)
3、《刘润5分钟商学院》基础篇+实战篇
4、《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