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你稳定的情绪
今天我家又跑来一只猫,偷吃了我家小猫的食物,还偷吃了我鱼缸里仅剩的两条小鱼,而且把我的房间弄的一塌糊涂,让我哭笑不得!从真实的感受而言,我是生气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只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如果它像我家猫一样被人照顾的很好,又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打扫完被流浪猫折腾得一片狼藉的屋子,我顺便给它和自家小猫都喂了食。忙完这一切,我坐下来,提起笔,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件趣事分享给你们。
我常常和大家聊修行,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修行不就藏在生活的琐碎日常里吗?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很多修行境界高的人,正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慢慢修成了自身的修养。
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修养有多高,也不屑于自吹自擂,但令我感到庆幸的是,我发现自己已经有了一颗对待世间万物的慈悲之心,这真的让我满心欢喜。
人这一辈子,说到底都是在和自己打交道,不断地去了解自己、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最后让自己变得更加温柔包容。
独处时,我总爱追忆往昔,这并非是我沉湎过去,而是想更好地安住当下。我常思索,一个人要是连回望失败的勇气都没有,又怎能在当下努力蜕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恰似一面镜子。如今的我,和过去截然不同。我频繁审视过往,目的就是为了不断修正自己,让内心向明镜看齐。
释祖钦曾作偈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镜已破,法不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心灵就像一面镜子,世间万物皆能在其中映照。等到哪天,我的内心清明自在,我便会打破那面蒙尘的心中之镜,与世间万物自然相融,那种美妙,令人沉醉。
从佛教的正统观点来看,我明白自己当下的修行方式或许存在偏差。但我也清楚,身为凡人,我既割舍不下感性的深情,也离不开理性的清醒。
旁人眼中,我就像个怪诞又不羁的 “假僧人”,他们难以想象这样的存在,却又暗自向往。我的内心涌动着世俗情感的波澜,澄澈而明亮。我坚信,这既能守护佛法的崇高,也能让我坚守内心的善良。
我心中一直怀揣着这样一种愿念:把那些修行的教条当作可以灵活调整的绳索,拉紧的时候,它能够约束住我私欲的膨胀;松开的时候,又能让我的心灵得以解放。我期望自己的善念永远鲜活,充满生机,有血有肉,有着丰富而饱满的内涵。
曾经的我,情绪像波涛汹涌的海面,起伏不定。面对生活里一桩桩不顺心的事,很容易就一头扎进自我焦虑、愤怒和无助的泥沼里。
有一回,仅仅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就和朋友起了争执。当时我情绪极度激动,言辞犀利,结果让矛盾不断激化。从那之后,我和朋友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断了联系。
仔细想想,人这一辈子,生活里的诸多矛盾都源于情绪。而情绪的不稳定,归根结底是因为内心不够自信。正是因为不自信,才会总想着自己得到的要比付出的更多,才会在不经意间引发种种矛盾。
佛曾言:“心动则人妄动,遂感世间万般痛苦。” 人心一旦无端妄动,各种情绪便随之滋生。我们都渴望安稳幸福地度过一生,不管是在家庭的温馨氛围里,还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又或是在日常的生活点滴里,拥有稳定的情绪都是关键所在。
《坛经》有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人这一辈子,幸福与痛苦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活在这纷繁世间,学会控制情绪,无疑是我们一生最值得修行的功课。只有管理好情绪,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稳步前行,不被情绪的惊涛骇浪所左右,最终收获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美好 。
当一件事重复做了很久,我们就如同陷入无形的枷锁,被固定的模式紧紧束缚。在生活的长河中长久跋涉,也极易落入既定的为人处世套路里,不知不觉间,时光悄然流逝,一路悄无声息。
回想起那些过往,我曾为自己的无能编造借口,随之而来的是满心愤怒;为自己的偏见找寻托词,变得言辞激切;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开脱,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如今才深刻明白,情绪难以稳定的人,生活注定满是哀伤。他们在情绪的漩涡中不断挣扎,错失生活的美好,也离内心的安宁越来越远 。
常听人讲:“人永远无法被他人教会,唯有自悟。” 对此我深感认同,正是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我才成功改掉自己的坏脾气。我并不想一味地夸赞自己,毕竟在我看来,能够直面自身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真诚的。
真诚,并非仅仅针对他人,对自己同样重要。只有对自己坦诚,才能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误入歧途,在修行的旅途中走冤枉路。
我们不能在琐碎繁杂的生活里迷失沉沦。真正自信的人,即便言语简洁,却充满力量;情绪稳定得让人感到无比放松。
人的念头一旦随意产生,贪念、嗔怒、愚痴便会随之而来。愿我们都能看穿烦恼,领悟光明,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