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个月,有一批萌娃就要背上小书包走进学校的大门,从以玩为主的快乐宝宝变身为有学习任务的小学生。很多家长在犹豫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或幼小衔接班,还有一些家长开始后悔没有教孩子识字算术,有的家长甚至买了一年级的课本准备在入学前自己教孩子……孩子还没上学,家里已经弥漫着唯恐落后的焦虑氛围了。
01
幼小衔接班,有必要报吗?
中国教育报深度版主编王强的女儿刚上完小学一年级,他说在女儿开学前报了一个月的幼小衔接班,这一年最大的挑战就是担心女儿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节奏:“总觉得女儿基础较差,语文识字量小、数学口算能力不强、英语单词记不住,一看到她的这些问题暴露出来,心里就很担忧,生怕她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相信王强的这种顾虑和担忧,很多幼小衔接的家庭也都会有。其实,家长之所以焦虑,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特点,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在起步阶段打好基础、开好头。
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特点有两个“不可能”,一是不可能考虑问题周全、二是不可能长时间专心。还有三个“容易”,那就是容易忘记任务、容易被打扰、容易缺乏自信。有些“不遵守纪律”的表现,都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而不是他们的缺点。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赵石屏分析说,这些“不可能”、“容易”的情况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现象,只需家长提醒引导,切忌看成缺点去批评。随着老师的不断要求、规训,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会一天天发展起来,这些现象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家长严厉地惩罚纠正,不仅效果差,还损害孩子上学的积极性,损失就大了。
对于是否有必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赵石屏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严禁幼小衔接的小学化,坚持小学一年级课必须从零开始,提前教学会严重干扰儿童正常的智力动作的发展。家长在幼小衔接准备上,眼光不能只放在一年级,要放在12年的学习过程里,培养孩子习惯、意识、自控力、理解力和班级适应能力,自己料理自己的能力等,三年之内能够基本适应都是正常的。”
02
学之初的第一步是适应,是孩子爱上学
“严禁小学化、坚持零起点”,并不等于“零准备”。从幼儿园到小学,是过渡,更是转折,是从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到以课程和教学为主的重大转折,一定要提前做准备。但是很多家长陷入了知识准备的误区,不懂得要在习惯、兴趣和方法上提前准备。
赵石屏说:“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几个节点中,幼小衔接要求的能力跨度是最大的,除了知识衔接,情绪和社会性也需要先适应再发展。比如,小学教育规范程度很高,作息要求非常严格,不许迟到早退,整个家庭都要配合孩子的作息时间进行规范。还有在课程方面,幼儿园的课程比较松散,但是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中,课程是全国统一大纲,教学时间、课程设置,整个一套都是很规范的。”
赵石屏还强调,如何与人共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表达想法,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分享、合作,都是孩子学之初的重要功课。
王强观察孩子上小学一年来的变化,感慨颇多:“一是孩子更自律了,每天回家做作业都还算认真,会对照自己在学校所记的作业清单一项项完成作业;二是结交了一些新朋友,表现得更加自信一些了,让她感觉更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至于是期待还是勉强去上学,我发现,对于她喜欢的课就表现得非常期待,比如天文社团活动,口风琴音乐课,她喜欢就会非常期待。”
那么,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效衔接到底衔接的是什么呢?赵石屏认为,一年级起步的重点不在分数而在适应,是让孩子爱上学,这是小学一年级家长最大的任务,“喜欢是儿童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学习动力,我们说喜欢写字才能写好,喜欢上学才能学习好,喜欢学校才能更快的适应。”
03
一年级孩子应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动力,不需要下决心,不假思索,自然而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有序的、高效的、促进学习的动力。孩子睡眠习惯好,早睡早起,精力就很充沛;孩子做作业习惯好,不会一边玩一边写,就会又快又好;孩子用脑习惯好,学习专注,学习效率就高……习惯的威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好习惯是孩子学习良性循环的保证。
小学一二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本身的行为习惯、用脑习惯,听课、作业、复习、检查的习惯,与学习有关的睡眠、饮食、运动习惯等。对一年级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学习习惯有三个,也被称为“吉祥三宝”:紧跟老师、自己做、不拖拉。
赵石屏具体分析说:“第一个是紧跟老师的习惯,不是动作眼睛跟着老师,而是他的大脑跟思路,老师在讲课下指令的时候,他的大脑是跟着老师的,这是保持高效率的学习习惯。
第二个是自己做,你独立面对你的全部学习任务,虽然有家长支持但一定不能替代。基本的自理能力,包括穿脱衣服,起居洗漱,从最小的料理书包生活起居开始,读书是我的任务,自己要认真独立的完成。还有料理自己的职业、人际关系、自己的发展,家庭,将来的各种责任,说小一点是料理自己的学习,说大一点是料理自己的人生。
第三个是不拖拉,一般来说拖拉的孩子是比较被动的,他始终是被安排的。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家长,一定要反过来,凡是孩子自己能安排的就交给他安排,哪怕他安排的不够好,你去帮助他都可以,你一定不要把掌控权完全放在自己手里,要相信孩子。即使刚开始他安排不好也要少批评多鼓励,只要好一点就不要吝啬表扬孩子。
如果是学习任务比较多的情况下,孩子觉得很棘手,有为难情绪,也会拖拉,家长要看情况,但是最终一定要把孩子拖拉的毛病,尽可能在一到三年级之内基本上纠正。”
04
家长要“温和地坚持”,切忌“大吼大叫”
一般来说,纠正坏毛病任何时候都不算晚,五年级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应该能纠正,但比起一年级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困难肯定大得多了。所以,家长切记在小学一年级时,养好学习习惯比考出好分数重要。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就是重复、再重复,每天如此,温和地坚持,直到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性行为。
在这方面,赵石屏建议家长要向老师们学习,一二年级的老师会通过不断重复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家长也要和学校保持一致,一到三年级要把习惯养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至于家长如何做到“温和地坚持”,而不是“大吼大叫”,赵石屏说:“家长不需要讲多少道理,更不需要喋喋不休。家长的坚持,其实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明白上学并不只是好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喜欢做的事情、有困难的事情也要做好,要努力做好。”
05
“半学习”状态需要“慢教育”心态
最近几年随着家长自身生存压力的增大,社会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导致家长对儿童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给孩子辅导学业时冲突时有发生,王强回顾孩子上小学一年来的变化,深有体会的说:“其实,这一年走下来,我觉得有些知识性的东西,时候到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懂了,用不着在某一时间点上逼孩子完全弄懂。比如这学期学习认元、角、分,最开始学时总是弄混,费了很大劲儿教她,还是会出错,很生气。现在再看,她已经完全明白了,所以,有时过度逼孩子不值当。做好三个相信,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孩子,孩子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变化。”
一年级孩子是“半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孩子一半时间玩、一半时间学。孩子处于半游戏半学习的转变中,赵石屏建议,家长要用慢教育的心态去细微地引导孩子:“慢教育对一年级,即将要读一年级的家长特别重要,至少要把孩子的发展放到三年或者六年以后。一年级家长一定要淡定,就像马拉松长跑一样,裁判判输赢是坐在终点的,不是看起跑。12年是一个长跑,这个长跑中间的能力形成生长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长要有慢教育的理念。”
关于辅导孩子学习这个话题,赵石屏主张,家长既然要辅导,就要照着学科教学,往专业性去靠,家长需要的是专业指导:
“学习不光要尊重老师孩子,而是尊重过程。在孩子学习对错的问题上,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严格讲他们真的没有错,他正常的情况就是应该不会,他就是要通过老师的教学学会的,他没有学会就是他稍微迟一点,这个真的不用批评。”
“家长要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究竟在哪里,怎么提高孩子,而不要认为指责孩子是理所当然。你的方法得当,就会唤起儿童的想象力,但是你一骂就会把孩子的灵性骂回去,这个损失就大了。儿童读成人的批评表扬,首先读的是你的情绪,比如你说没关系没关系,她实际上真的读到的是你有没有生气。”
06
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鼓励和赞扬
据心理学研究,孩子的自我发展在六七岁阶段速度最快,比中小学其他任何一个阶段发展都快。自我发展主要是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独立学习等能力的发展。孩子刚刚才上学,若是因为字写不好、题算错就听妈妈说自己很笨,他就不会有自信,自我发展就不好。
所以在起步阶段,家长要维护孩子的自信,鼓励孩子对学习有信心。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笨,家长就要打消孩子的自卑,对他说:“你才刚刚开始上学,都是从头学,只要认真努力,肯定能学好。”
总之,整个一年级孩子都是在起步,带着懵懂幼稚的萌态,一切从头开始学。听不懂、记不住、写不好,都是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他们最需要家长耐心的鼓励和等待。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适应角色转变,调整好心态,做好“耐心、再耐心”的心理准备。耐心了解孩子的特点,耐心教孩子怎样听课、写字、算数,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07
素质教育当从操场开始
“6—17岁儿童青少年,每日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以及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这是《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对“充分的身体活动”的基本要求,可惜现在多数一年级孩子却未能达到。
赵石屏还特别提醒家长,孩子放学后又去上补习班,这种学习方法叫低效的重复,是不可持续的,素质教育当从操场开始:
“睡眠不足和运动不足是孩子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校外补习应该首选体育项目,孩子一定要有奔跑、跳跃、游戏、猛烈的呼吸,才能获得充沛的学习精力。”
很多研究都证明,充分的身体活动与孩子的心理健康高度正相关,喜欢运动、每天身体活动充分的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不足的孩子。
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还能提升孩子在同伴中的多种社会性品质,增进合作能力,学会与人协调、共赢、共处。所以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活动时,应该首选体育项目,比如足球、游泳、羽毛球、舞蹈、跆拳道等,用充分的身体活动消除久坐和精神压力对孩子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