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枚铅字,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揭示着文化的精深,承载着复兴的梦想。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十年如一日地铸字;坚持的,不只是家业,更是梦!
位于太原路97巷13号的日星铸字行
是台北最后一家铸字行
在这样一个变化快速的时代
这家铸字行却依然每天点燃铸字机的炉火
为我们留住铅字的温度
张介冠打开灯,让光线照在铅字架上。慢慢地,一颗颗铅字浮出金属特有的光泽,美丽的汉字线条逐渐显现。他仔细检视每一颗铅字,脸上泛出微笑,像母亲凝视初生的婴儿。
日星铸字行老板张介冠每天在这里操作铅字机,铸造出一颗颗铅字。
无心插柳柳成荫
张介冠父亲张锡龄,曾是台湾民报的捡字工人。40年前他携妻带子落脚台北后火车站附近的太原路,原本要开印刷厂,却因机器延误,阴错阳差开起了铸字行,负责排版的前置作业:铸造铅字。
日星最鼎盛的时代,拥有30几个工人,随着计算机印刷兴起,活字印刷机、铸字机一步步走进博物馆里。10年前,张介冠优离了最后一位工人;2年前,台北最后两家同业拉下铁门,张锡龄也过世。
七恰节奏声每日固定响
铸字机「七恰、七恰」的节奏声,每天依然固定在日星响起,彷佛永恒的旋律。「从小,我就习惯听这种声音、节奏。」
问张介冠为什么坚持守住日星?他回答「如果日星灭了,等于断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版印刷的命脉,而我的子孙将不知道祖先做的是那项行业。」
张介冠曾收藏了两三百本铅字印刷的章回小说,却在水灾中全部泡汤。他立下心愿:即便亏损,只要台湾还有活字印刷厂持续营运,日星就会一同努力。
张介冠在日星的名片上印下这一行小字「昔字、惜字、习字」
六个字代表日星未来要走的路
字的触感是什么样的
「用铅字印刷的书,独特的触感会让人整个进入文字的世界,在字句之间流连忘返,这是现代书籍做不到的。」
30岁以下的读者,恐怕没有机会体验铅字的温暖触感。在计算机排版成为印刷业主流之前,书籍报纸多采铅字排版的活版印刷。那时的书页不像现在这样平滑,抚摸纸上的文字,可以感受到淡淡的凸痕,那是活版印刷留下的压痕,就像是铅字的脚印。
活字千百种各自有体温
日星铸字机这炉不熄的火,为铅字留住最后的体温。
日星身为台北最后一家的铸字行、拥有华文世界最后一批繁体铅字铜版模,文创产业潜力雄厚。去年起,陆续有出版社、大学找上张介冠,设计兼具怀旧与创意的"铅字小礼盒"。
四条铅字组合进蓝色套框,就变成了个人印鉴
日星保有三种中文字体(楷、宋、黑)、七种大小(初号到六号),每种都有一万多字,加起来近30万种字形。
铸字机铅字翻制的工作条件:需将机器暖机,让机器温度达到300度左右的铅熔点。然后将铅液瞬间灌注至字母,这样才镕铸出一条条铅字好用来印刷。
掉落的一枚铅字,若是有丝毫损伤,就再也不上架。它会跟其它掉落的铅字一起重新熔铸。这辈子是「哀」字,下辈子,说不定就投胎变成了「爱」字。
最完美的字体电脑找不到
张介冠说,这批字形有一部分来自中国,而非过去流通于台湾活版印刷业中、经日本工匠修整过的中文字形,「这批字形特别漂亮,保存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结构与美感,是现在计算机字体所没有的。」
我们看起来长相相似的铅字,在张介冠眼中却有美丑之别。他随手拿起两个铅字,「瞧!这个字歪歪扭扭、没有重心;这个字却结构完美、笔画饱满。」
期待铅字重新与读者相见
亏损多年,张介冠却不急着为日星升值,他心头有一项更重要的文化计划:活版字体复刻计划。
张介冠打算将这一批保存中国书法美感的汉字字形,从铅字转为计算机字体,让它们重新站上书本,和下一代的读者对望。
这项计划耗时费力,需要人手将日星架上铅字一一印出字卡,扫描、建文件上传至工作站,再将这些字修边、复原本来饱满的笔画。张介冠打算召募"文字志工",第一批共六千多个字,预计一年完成。
张介冠的三个期望:
能将日据时代前留下来的字母,用现在进步的雕刻技术描绘再制,并且送至具收藏教育功能的单位典藏。希望能将这铸字的技术跟工具传授给国内某宗教团体,希望能永续这项传统产业的薪火。就地成立铸字博物馆。
小小的一枚铅字
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揭示着文化的精深
承载着复兴的梦想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十年如一日地铸字
坚持的
不只是家业
更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