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当孩子犯了错误,你下意识会怎么做?两张漫画告诉你,什么才是孩子的好父母。
在一家牛杂小吃店里,目睹了两对母子。
小吃店是由顾客自己端食物然后找座位,地板黏糊糊的,有些滑脚。孩子们比较猴急,总是迫不及待地自己端,希望能快点吃到。
当一个穿绿色衣服的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把牛杂端到一个空座位前,刚想放下,没想到脚底一滑,满满的一碗牛杂“啪”一声掉到了地上,幸亏没摔,孩子委屈地看着妈妈。蓝衣孩子的妈妈非常生气,气鼓鼓地抱怨和指责:“看,刚才让你不要端,偏偏要!”孩子“哇”一声大哭,妈妈更火了:“哭什么哭?不吃了,是对你不听话的惩罚……”
就像是预先安排好那样,绿衣母子离开后没多久,又来了一对母子。像绿衣孩子一样,这位穿蓝色衣服的小男孩也是个猴急的孩子,不让妈妈端,要自己端。尽管他小心翼翼,孩子还是在油腻腻的地板差点滑倒,但整碗牛杂都摔在了地上,碎了。蓝衣小男孩可怜兮兮地望着妈妈,妈妈平静地说:“很可惜哦,这是你最爱吃的牛杂,怎么办?”蓝衣小男孩认真地想了想:“要不我们再买一碗?”妈妈立即赞同:“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要不我们打包回家吃怎么样?”蓝衣孩子点头,刚才的不快一扫而光了。
这两位妈妈,有点像风和太阳。记得有个故事,说的是风和太阳打赌,让一个穿着棉衣的人脱掉衣服,谁越早让他脱掉衣服谁便赢。风大力地吹,没想到穿棉衣的人把衣服越裹越紧;而太阳暖暖地照着,穿棉衣的人觉得热,便把衣服脱了。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一件事。
当时学校要交学杂费,爸爸给了我8块去交。回到学校的时候,我才惊恐地发现8块钱不见了。在煎熬中度过了一天,回到家时爸爸听到我把8块弄丢了很生气,罚我不准吃饭。全家人在吃时,只有我一个站在一旁,饿得我猛吞口水。
到了晚上,奶奶偷偷塞给我8块钱,让我撒谎说“钱找到了”。因为饿得慌,我照做了,爸爸很高兴,立即给我“奖励”了一块糖糕。当时我就在想,撒谎多好啊,能不用挨饿。
第二天早上,我竟然在书本里找到了以为已经丢失的8块,它们不知什么时候被我夹在了书本中间。真的找到了,我暗暗庆幸自己“没有撒谎,钱真的找到了”,心想我还是老师书上说的好孩子呀(有时听老师话还是不错的)。我把8块钱钱还给了奶奶,高兴地回学校交学杂费了。
大葱也曾经跟我说过她童年的一件遭遇。
她6岁的时候有一天到邻居家玩,手里拿着她爸爸刚买的打火机,边走边学着爸爸的样子,不时地打火。邻居有个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两个孩子躲在房间里玩打火机。
第一次烧掉了一根塑料绳没被发现,两个孩子也觉得很有趣,不知怎么的玩着玩着就把床上的棉被点着了。一开始两孩子还很高兴,没想到火越烧越猛,两个孩子都害怕了,哭叫着往外窜。哭声和燃烧的气味引起了大人的警觉,后来火被扑灭了,邻居家的房间里被烧掉了一些东西。大葱被邻居大人绑了起来,因为邻居小女孩说火是大葱点的,自己只是在一旁看,所以大葱被冤枉成了这次意外的唯一制造者。邻居大人很生气,指着被绑在大树下的大葱的鼻子骂,还好几次要用鞭子抽她。她害怕得浑身颤抖渗冷汗,裤子也尿湿了。
没多久大葱见到从田里赶回的爸爸,大哭着委屈地跟爸爸说:“我错了,爸爸,我再也不敢了……呜呜……”爸爸进邻居家的房间看了一下,然后问邻居:”说吧,要赔多少钱?我拆锅卖铁也会还。“后来大葱的爸爸因为这个意外还钱还了两年。让大葱意外的是,爸爸没有骂她,而是跟她说:”爸爸知道你已经后悔了,我也相信通过这事情你也会长大,做错事的’学费‘爸爸替你交了,长大了要还给爸爸。“爸爸的话一直温暖着她。
父母与父母之间最大的差别莫过于这一点,即当孩子犯错惹祸后,你是否只顾得自己难过了,还是看到了孩子也在难过。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行为是否积极
无论哪个孩子,总会犯错,有些是无意的,有些却是纯碎的意外。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态度而对错误有了不当的看法。有些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斥责打骂,从而害怕再次犯错,甚至不惜以撒谎来隐瞒犯错(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当我们面对说谎的案例时,一定要看其背后是否有严厉的父母),更让人遗憾的是,孩子可能会通过”少做少错“来避免犯错,这到底不是一对好父母期盼的结果吧?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善解人意
没有哪个孩子希望自己犯错出洋相,当错误发生时,孩子一定是惊慌失措和懊恼的。面对犯错的孩子,如果父母看到的了孩子的内心,体会到了孩子的后悔与无助,油然而生的同情心会让父母的行为变得宽容和善解人意,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宽容而心生感激,继而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善解人意。这是好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后悔与无助,只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生气和愤怒,还将这些负面情绪反馈到孩子身上,加重孩子的痛苦和压力,那么孩子也同样会学到了狭隘的心胸,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善解人意也将会跟这些孩子无缘。渐渐地,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冷漠和自私。这种性格会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生观,甚至影响命运。
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从父母对待孩子犯错后的态度开始,已经看出端倪。
本文关键字:犯错做错事、家庭心理、亲子育儿、幼儿教育
作者:小黄妈,努力的二胎妈妈、心理咨询师、阅遍各路育儿知识、死磕正统亲子心理学、自学漫画的厚脸皮者。周一~周五分享原创的“读书心得”和“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