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糖人》是一部由瑞典导演马利克·本德杰鲁执导、制片、编剧和剪辑的纪录片。故事是围绕着寻找音乐人西斯托·罗德里格斯展开。他的专辑在美国仅售出六张,却在南非异常流行,甚至还成为当地民众的思想启蒙者,但人们对他的信息却知之甚少。两名位于南非开普敦的音乐粉丝探寻罗德里格斯自杀谣言的真实性,开启了一段神秘的传奇故事。2012年该影片由索尼经典电影公司发行,在电影节展映上大受欢迎,特别是激起了观众极其富于感情的反响。2013年,该片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作为音乐传记类纪录片,《寻找小糖人》无疑是该类影片中耀眼的存在,各大榜单上的超高评分和观看量都显示着其不俗的实力。而作为影片主角的罗德里格斯也从默默无闻成为拥有粉丝无数的传奇巨星。在“小糖人”热被掀起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该纪录片导演在人物塑造上的强大功力。本文将从该角度出发,通过对影片故事、叙事手法、模式运用、镜头和音乐各方面的分析尝试分析导演在85分钟内如何形塑巨星。
故事本身的传奇性
2006年《寻找小糖人》的导演马利克·本德杰鲁辞去了之前的工作,揣了一台摄像机以背包客的身份游历非洲和南美洲,四处寻找故事。在开普敦,他遇到了斯蒂芬·糖人·席格曼。当他听糖人说完罗德里格斯的故事,惊讶的下巴掉了下来。于是导演在当时他发现的六个故事中,最终选择了这个。谈到这部纪录片时导演说到“这是我听说过的最了不起、最不可思议的真实故事,简直就像一个带有原形意味的童话。”正如导演所说,罗德里格斯的故事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在六七十年代的底特律,他时常游走在城市的街头,在地下酒吧唱歌;他的音乐不输鲍勃迪伦,发行的专辑在美国却只卖出六张,根本没有人听过。然而在南非,他却是知名度超过滚石乐队的超级巨星,在这个人口仅4000万的国家专辑销量却超过了50万张;他甚至成为一场革命的精神领袖,人们受到他的歌曲的启蒙,开始反对将南非推入孤岛的种族隔离制度,勇敢追求自由。吊诡的是,对于这个精神领袖,南非歌迷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有关罗德里格兹的信息,唯一掌握的只是歌曲本身和一张并不清晰的专辑封面。于是,只剩下关于他的种种流言在这片土地上恣意生长。种种扑朔迷离掺杂在一起,使故事本身就具有传奇的魅力。而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对于人物的塑造来说最为根本也最为难得。
叙事手法的巧妙性
如果说挖掘出好的故事尚且有幸运的加持,那么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则几乎完全是导演功力的体现,本德杰鲁对故事的出色建构则是该片能够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犯罪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平淡无奇、毫无纠葛的生活之中,我们的职责就是找到它,把它剥离出来,纤毫毕露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福尔摩斯的这句话用来描述本片再合适不过,虽然这并不是一场猫鼠游戏。当老糖在片头提到“罗德里格斯的唱片《冷冰冰的事实》已经发行了四十年。在南非,这是非常受欢迎的专辑,但事实是我们不知道唱歌的人是谁”开始,红线的一端就已初现端倪,在接下来的展开中,这根红线则被逐渐从迷雾中剥离出来。
采访是纪录片的灵魂,在本部纪录片中更是一环扣着一环将真相展露出来的关键。从糖人到罗德里格斯两张专辑的制作人的采访,导演向我们展现了消失之前的罗德里格斯的状况。从音乐记者克雷诺的出现开始,影片进入寻找的主线。在此克雷诺化身为音乐侦探,从南非的唱片公司一路追寻到罗德里格斯音乐版权的拥有者前苏塞克斯的老板。虽然这条路最后被证实行不通,但当整个过程以采访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使影片拥有了一种代入感,观众不只是单纯的旁观者。罗德里格斯长女的出现则使整个故事出现了转机,小糖人故事的真相也最终被揭开。在整个叙事中,虽然故事始终被一根线牵引着,但在寻找真相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总是让人在希望燃起时又落入绝望,在陷入绝望时却又找到新的希望。一波三折的剧情不仅让影片更丰富、更有可看性,也在时刻牵引着观众的情绪,无形中唤起观众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感情与关切。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人物纪录片主人公在影片已经快接近尾声时才第一次露面,从该角度来说《寻找小糖人》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虽然是受制于主人公不太愿意接受采访而导致镜头不足才不得已而为之,但导演在此运用侦探片的叙事模式又让这种“创新”显得不只是合情合理。它不仅让整个影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更进一步强化了罗德里格斯的传奇色彩。
除此之外,该影片中出色的采访对罗德里格斯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当我们对一个人完全陌生时,其他的评价就成为我们唯一的参照。回顾所有采访,我们可以发现受访者为罗德里格斯贴上了无数标签:和鲍勃迪伦一样优秀、流浪汉的神秘感、城市诗人、先知、智者、反叛偶像、比滚石火得多......再加上采访人的言语和行为所流露出来的赞赏、惋惜等情绪,如此种种都在不断塑造着我们对罗德里格斯的认知,而认知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情感。
展演模式
影像资料的缺失决定了本片必须大量运用展演的模式,然而这并没有成为故事叙述的阻碍,反倒为本片神秘感和临场感的渲染提供了好的方式。
本片中展演模式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照片等纸质资料的运用。影片第十一分钟第一次以照片的形式出现罗德里格斯的形象,不仅满足了观众的部分好奇心,更重要的是通过照片,观众可以对罗德里格斯的性格、遭遇等有更多的猜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神秘性进行渲染的另一种方式。
第二种是作为信息和逻辑的提示,例如在克雷诺追寻钱的下落时,就将其推理的过程以这种方式呈现。不仅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还能让观众跟上影片的思路,帮助其更清楚影片的发展。
第三种是对动画的大胆使用。受到2008年动画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的启发,导演用铅笔画下了一系列图景,用动画的方式帮助再现罗德里格斯在底特律的生活场景。导演将动画作为串场,不仅为整个影片增添了一丝活泼的元素,还多了一点浪漫主义的气息。
镜头运用
除了细致的构图、光影打造的采访镜头奠定了影片整体风格的精致与沉稳,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拍摄罗德里格斯行走的几个长镜头。镜头远远的,将罗德里格斯的背影融在冰雪构成的风景之中。我们看不清他的表情,只能看到他在雪地里走得并不轻松,有时还会踉跄几下,背景音乐是他的歌曲《生活方式》。这个镜头想表现什么呢?他人生之路的艰辛、他灵魂深处的孤独、他坚强的信念、他带着天真的浪漫主义.....单一的镜头并不会给出答案。但当镜头不再提供新鲜信息的时候,就为观众的思考留下了空间。通过思考和想象,每个人都在内心建构着与罗德里格斯的关系。
音乐运用
相比其他类型的纪录片,音乐传记类纪录片在音乐的运用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人物类纪录片音乐的选取多为刻画人物的心情、性格等方面,以此来帮助整个影片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果选择不合适则非常可能引起反效果。但当人物本身就是音乐家时,音乐的选取就变得简单的多。例如本片中音乐全部来自罗德里格斯自己的创作,导演只需要在他的歌曲中挑出符合场景需要的即可。“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比起语言,音乐用更加抽象的方式表达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纪录片中,它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着难以替代的力量。因为纪录片无论运用怎样的手法,都是导演对于他所观察到的人物或事件的主观建构,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视角去感受真实。但音乐提供了这样一个通道,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绕过导演去自己感受影片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感想总结
抛开整个故事来谈,整部影片最让我最惊艳的是本片导演马利克·本德杰鲁将限制转化为神奇的能力。影像素材的大量缺失和主人公并不愿意进行太多拍摄对一部人物纪录片来说都是巨大的限制,但导演对这些限制的处理却让本片脱离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存在。
通过一部影片,导演为人们找回了一个童话般的传奇故事,也让拥有才华却被时代埋没的人重新得到认可,更重要的是他重新让大家相信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奇迹。“他向大家清楚地表明了,你有选择,他承受了所有的折磨与痛苦,所有的困惑与苦恼。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成就,我想代表了人类的精神,代表了成功的可能。”结尾借受访者之口说出的这段话,在我看来是导演最想通过着部影片向世界传达的。在已经明白“努力并不一定会成功”的残酷现实之后,我们仍然应该有勇敢追逐梦想的魄力和不顾付出的努力,因为这个世界上仍然隐藏着无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