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从初中的时候开始,身边的要好同学,朋友就会换人,大家渐渐懂得分辨跟谁在一起会很开心,会聊得来,可以说心里话。
然后从大学开始,心里面事情装的多了,对人性的探查又深了一寸,对朋友的定义又多了一点要求。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曾经那么近的距离也许会越来越远;曾经那么远没有交集的世界也许会越来越接近。
姜育恒有首歌叫《再回首》:
“再回首恍然如梦……”
现在连十三四岁的孩子都会说,
“我小时候有个特别好的朋友,但是因为后来他成绩不好,我妈不让我跟他一起玩,就不是朋友了……”
那我们呢,因为成绩的好差分开了几个朋友?
有人说,如果你特别优秀你肯定会找一个成绩比你差点的人做朋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感觉到一种自然存在的优越感。
还有人说,如果成绩太差的话,是不敢找那些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做朋友的,所以上学的时候,暗恋的人比实际恋爱的人要多的多。
可是还有一句老话,世事难料。
以前你以为他很差,也许只是没开窍;
以前你以为他很好,也许只是懂得早。
也许三岁真能看大,八岁绝对看不到老。
十年之后的“朋友们”再见面,就不可能只是用童言无忌的心思,人心隔肚皮,杂念太多就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朦胧。成年人的朋友大多是“看起来是铁打的”,尤其是各有各家之后,兄弟和老婆一般是水火不容,你说你是听媳妇儿的,还是护着朋友。“朋友”已经变成了只能偶尔喝喝酒吃撸串儿了。所以又会有人说:
“三十年之后还能一起喝酒撸串儿的,那肯定就是真朋友。”
实际上,酒里一半是无奈。
小岳岳相声里边说得好,“那么巧,我们都住在一条街,我看不见你,你也看不见我,因为啥,你出去的早,我回来的晚,咱是不得拜的街坊。”
可见,那么近,那么远。
还有孩子和家长。当老师们了解孩子情况多于家长太多的时候,他们之间一定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了解就会有误解,可叹一家人,却说两家话。
信息时代,我不怎么喜欢,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互不认识,却又天天生活在一块儿。说朋友你好的时候,So close, so far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