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米能养脾,麦能补心。”生活在信阳这个南北交界的地带,很是能体会到这种米面通吃的感觉。李渔还认为,米或面是都要吃的,只单单食一种,那么心脾便不健全,此话有理,北方人之所以粗犷是心的满足,南方人之所以婉约则是脾胃的健全,而今米面通吃的人应当是集婉约、豪放于一身的吧!
面条的历史由来已久,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学文学史的时候看到黄庭坚在诗中说“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苟令炷炉香。”这意思是曹丕好奇五石散的发明者何晏,他皮肤的白是不是真的白,因此他想了个办法请何晏吃面条,吃过面的都知道那种热气澎湃的感觉,如此扑面而来的热气定能试出何晏的真面目,这个故事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都是男子喜欢面食而女性则少也。如此可见,至少在魏晋时期已经有了最初的面,那时的面还叫汤饼,将面粉揉好直接团成饼的形状下锅,这样的面显然是不好吃的。
李渔走南闯北,也算吃了很多美食,但观其文,这个人颇有洁癖,不吃姜蒜,不食自认为有问题的食物,然而如此挑剔的人却对面食情有独钟。甚至他还发明了一种面的做法,大多数的面是用汤煮面,李渔认为这样的吃法显然是在喝汤,面的味道被忽略了,因此他调和五味融入面中,用清水煮面,觉得面食的精华都融入面里了,据说别有一番风味。面的吃法有很多种,中国的各地都有做面的传统,在没有机械之前,面条大都靠手拉或者是刀切的,直到如今仍然有刀切的习惯,现代以来面可圆可扁,可宽可细,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南方的面多带甜味,并不是面甜,而是汤中的佐料使然,在上海吃过一次面,甜腻的感觉让人感觉不习惯,面再往南就越来越少了,恰如米在北方的境遇。往南方去的机会少,在书上听说四川的担担面汤料很足,有点喧宾夺主,重庆的小面,汤和面都很用心,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再说来就是武汉的热干面,这个在信阳也算是地方美食,简单易食,爽朗可口,热干面到武汉就成了一种精心的烹饪,去武汉户部巷有一家蔡林记,此家热干面分店开的很多,各种精心的搭配都可以得到满足。
大体来说北方是面的原产地,北方面以汤为主,西北的面食更是醇厚无比。就兰州拉面来讲,这种面食已经与沙县小吃,重庆鸡公煲(此项有疑)并成为中国的三大小吃,盖因其流传之广。我去过一次兰州,兰州人从早晨就开始吃拉面,兰州的拉面和北方很多地方的很不一样,汤清面精漂满葱花,口感也因身在西北而觉不同。一直很崇尚山西的面食,校门口有三家山西面馆,吃了很多次,山西面多为刀削,油泼,或为捞面,只在洛阳吃过一次山西油泼面,这和在信阳的味道又不一样,山西与洛阳,山东都有地理交界,因此在这两地的面口感也比其他地方要正宗的多。山西的面食不可胜数,光名称都不可计数,此生必定要往西北去,品尝各种面。古都西安一直想去,却几次未能成行,听说西安老碗面味道丰厚,在学校餐厅吃过一次,确实有一种关中人的大气,西安更出名的是羊肉泡馍,这个在北方传的很广泛,不知西北的味道是否有别于他地。
说到面的吃法和种类,更是不可胜数,夏天里的捞面,北京的杂酱面,河南的烩面,沙县拌面,南方的海鲜面,厦门的沙茶面,四川凉面还有来自各个小地方的各种因地而异的面,这实在是一种美食的盛宴。中国人爱吃泡面,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对面食的喜爱。
面是冬夜里钻入被窝的暖,面是暑天里经风的凉,面还是夜深人静想念的味道,是家的回忆以及永远的中国味道。张绎在电影《追凶者也》里饰演的角色两次吃到面都被烫到嘴,这实在是一种对面的误解,《老九门》里丫头只会做阳春面,二月红却吃的津津有味,小时候看《中华小当家》里面的面都是闪着金灿灿的光,对于美食的记忆最早也源于此,后来看《满汉全席》,徐峥演的御厨更是成为了人生偶像。关于美食,李安拍过《饮食男女》,日本有过《深夜食堂》,食物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最紧密的桥梁,将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无比和谐。最简单的面是中国人最常见的食物,最朴实的东西也最温暖。如果有时间,就去吃点面,就将那遥远的孤独和寂静的长夜食于口中,从此寒冷也变得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