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谈怎样练习写作
(原文很长且口语化,本文是关于写作的核心)
一、怎样才算是好文章?
第一,不要“学舌”。练习写作的首要的原则是,不要“学舌”,要说自己的话;要从生活经验中拣取对自己印象最深,激励感情最热烈而真挚的事物,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字句表达出来。
第二,明白通畅。把你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不折不扣,不会引起人的误解,这就是“明白”。把你的意思用浅显而平易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用大众所爱好、所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故意卖弄才情,不弄玄虚,不搔首弄姿,这就是“通畅”。
第三,感情真挚热烈。怎样才算得是真挚热烈呢?成语有所谓“骨鲤在喉,不吐不快”,就是这句话的注脚。千万不要作干呕,干呕就等于“无病呻吟”,要不得。
第四,心地坦白,思想纯洁。
第五,不为写作而写作。一不为分数,二不为出风头,三不为自己娱乐,四不为供别人消遣,五不作任何的“敲门砖”。
二、材料和描写
材料是写作者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写作的材料是平时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积的时候不知不觉;如果没有积蓄,临时去找,那就不会有好的成绩。
描写并无方法。而且不可能有方法。作品的材料到了成熟的境界时,描写问题是不会发生的,而成熟主要又是学力修养生活经验的间题,换言之,即思想问题。
三、不怕再三修改
假如你觉得文思汹涌,下笔如有神助了,我主张你就放胆一气写出来罢。此时千万不用徘徊迟疑,要相信这刹那间奔赴你笔下的字句就是最好的最妥当的。直到发泄完了为止。“推敲”二字,此时是用不到的。字句的斟酌,此时也暂且不管,想到什么,写下来再说。此时唯一目的,就是一口气把你脑中汹涌着的东西都移在纸上。
可是完篇以后,你就得改变你的态度。现在你要十分苛刻地来审查你自己刚才所写的东西。这时你对于自己心血的产物千万莫存丝毫姑息的意思。每段、每节、每句、每字,都不放松。毫不可惜地删掉那些不好的东西(凭你这时的判断)。不厌烦地修改了又修改。
四、自由探索,向多方面探索
但凡你所摸到过的体裁,也都是写作练习的对象。必先自由探索,向多方面探索,然后能得精熟一道的结果;必先自由发展,向多方面发展,然后能达到那适合于你的道路。
是故初学者应当活力充沛,眼光四射,在文艺的旷野纵横斥候。应当尝试写一切接触到的生活动态,尝试一切的文学体制。今天试写诗,明天试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后天试剧本,都不要紧:只须写时严肃,不是开玩笑胡闹。
五、技巧不是神秘的东西
一篇作品(除了若干例外),不能一个调子从头到底;要是这样,就成为平板,就不美。因此须要有“波澜”,譬如一首曲子,拍子有快有慢的,音有高有低。一篇作品中的人、物、事,必须有现实的基础,然而到底是作者虚构的。
正因为是虚构的,所以这些人、物、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必须一方面入情入理,有百分之百的真实性,而同时一方面又必须紧凑,各部分成为有机体,而且具有抑扬起伏的节奏,这样才可以增加它的色彩、律动和韵味,而强烈地感动了读者。
这些技巧,我们要到世界和本国的名著中去学习。这些技巧是经过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无数才人创造研究成功的。这些技巧,还在发展,绝对不会有止境。然而这一类的技巧也不是只有从名著中方可找到,方能学习。我们要从社会生活中去撷取创造新技巧的动力。社会是在变动的,新的社会生活会产生新的文艺上的技巧。倘用一句常常听见的话来总结,就是:“向生活学习。”
六、“写”了再“读”, “读”了再“写”
“读”与“写”应该并行,应该联系起来。懂得怎样去“读”,也就会懂得怎样去“写”。“读”的范围要广阔,要多方面。“读”的目的,不在剽窃词句,不在摹拟作风,而在学习技巧!透彻地研究了名著的写作方法,把握住这方法,使为我用:这就尽了学习的能事。
“读”须有方法。摘抄佳句不是正确的方法,读名著要提问题。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何在?他希望读者弄明白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完成池的任务?全部完成了呢,还是不全?第三个问题:作者所用的方法有什么特点:是不是这是唯一好的方法?第四个问题:书中的主要人物是怎样创造成功的?第五个问题:作者有没有创造出新的风格?
善于读书和不善于读书,大有分别。不善于读书者,只在书本子外边绕圈子,结果是浮光掠影,仅得皮色。或者是一头钻进了书里,而不能出来。他迷失在字里行间,就像迷途在森林中一样。
善于读书者是先钻进书里,然后又出来高高地站在书之上,俯瞰着。为了学习写作方法而读名著,则先钻进去而后又出来站在书之上,可也还觉不足。我们又须能够把它拆开然后又装配起来,像技工们拆散了机器又装配好一样。能拆又能装,我们读名著也必如此。
最后,总结一句:练习写作,并没有什么秘奥法门,只在多写多读,不怕修改,写了以后去读,读了以后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