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综艺《少年说》,其中一个小女孩上台,因为一直被妈妈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特别苦恼,于是对妈妈发出了内心的呐喊: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可谓扎心。
生活中,父母总是忍不住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努力奋进,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孩子,你切不可骄傲。
但是,在这样一遍一遍“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好,你怎么就这么差”的灌输下,孩子又要如何自处。
我们的孩子明明是个独一无二珍贵的原版,却只能在这样“你不好,别人好,你要向别人学习”的反馈中,活成了七零八落拼凑出来的盗版。
而这,才是最令人遗憾的事情。
01
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毒
想起好友给我讲过一个她儿子的事。
她说,跟儿子一起在河边玩,一会来了个小姑娘,儿子说他有一个好主意,可以拿个鱼竿把鱼钓上来。
这时,旁边一个小姑娘的妈妈很突兀的说,你看弟弟有个好主意,你有没有什么好主意啊?
小姑娘没有回答妈妈的话,看起来很焦虑,一直说我的纸怎么不见了,我的纸怎么不见了。
小姑娘的妈妈没理会她的感受,不死心的表达自己的期待,你看人家都能想到好主意,你怎么想不到好主意。
好友无奈地说,在妈妈这样的逼问和不理解下,小姑娘很难想到好主意吧。
是的,在妈妈心里隐藏着的是自己的欲望,她看到别的小孩能想到好主意,别的小孩具有创造力,为啥自己的女儿做不到,这不是说明自己不行吗?这不是说明自己养的孩子没用吗?这不是说明自己的失败吗?
相比自己的期待,女儿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物品都不重要,女儿心爱的纸掉了,妈妈觉得无所谓;
女儿感觉到担忧和害怕,妈妈也觉得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女儿需要满足她内心的期待——和别的孩子一样,想个好主意,也许这样才不会丢掉自己的面子。
这位妈妈一开始就把孩子置于和别人比较的框架下,让孩子失去了独立个性发展的机会。
而这种比较,有毒。
02
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
会让孩子感觉自卑
孩子在完全依靠父母的阶段,他们最在乎的是父母的感受和看法,如果爸爸妈妈都说别人做得好,自己做不到的时候,留给他们的只能是深深的无助和自卑。
你看,哥哥都能爬过去,你怎么就不行。
你看,姐姐都能画出那么美丽的画,你怎么就不行。
你看,弟弟那么小都能跳起来,你怎么就不能。
我都不记得自己听到过多少次这样的话,越是不想听,却是频繁的出现。
我很疑惑,别人能跑、能画、能跳,是儿童敏感期成长任务的不同,怎么在很多成人的认知里,就变成了责备和要求他们孩子的理由。
也许,成人是无心之举,也就是随口说说,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完全没有随意的事。
这种随意的比较,会让孩子理解成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失去一次次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像一个蹲在角落里被遗弃的孩子,只看得见他人的光鲜和靓丽,看不见自己的秀美风景,难以建立真实的自信。
03
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
会让孩子感觉没有价值感
当父母数落自己的孩子,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的时候,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无能感,这种无能会让他淹没在毫无价值感的自我评价中。
黑尔斯等学者认为,由于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最频繁和最亲切的社会基本单位,儿童的内在自我价值感主要是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密切的、频繁的、广泛的互动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主要在早年形成,如果幼年时期的孩子并未在和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互动中得到充足的自我价值感,也就很难在成年时去完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大多数父母都知道在孩子们之间进行比较是不明智的。
然而,大多数父母仍然会时不时的将自己的孩子与周围的其他孩子做比较,即便不公开比较,也会默默的比较。
而比较,通常会导致这样的判断:
圆圆是“一个聪明的好男孩”
轩轩是“讨人厌的坏小孩”
这种贴标签的方式让性格、气质、行为不同的两个小孩陷入到比较的框架里,被贴负面标签的孩子往往意味着被全面的否定。
在“讨人厌的坏小孩”背后,我们无法关注到他内心的孤单,想要被认可的渴望,以及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希冀。
这样的小孩只会感觉到比较之后的挫败和无价值,越是比较越是深深的恐惧,造成这样的结果却是成人有意无意的比较。
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伤害。
但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孩子,和别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接纳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就是不一样,TA 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无论TA能不能、会不会、行不行,都不影响你爱TA 。
其实,我们都希望被理解被认可,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有一个可以理解我们、处理我们的情绪的人。
读懂孩子的情绪,让她感受感受到被理解被关心被认可,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建立与孩子的情感联结,也让孩子建立与自我的联结,坚定而持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