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39天。
现在的80后90后多数成为了爸爸妈妈,说到童年回忆杀,一定会有《葫芦娃》“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本领大,啦啦啦”......
我们今天要隆重引出的是带给葫芦娃创作灵感的故事《十兄弟》。如果说《葫芦娃》讲的是七个娃相互补位的故事,那《十兄弟》讲的就是十个超级兄弟合作共赢的故事。可这么一对比,葫芦娃算不算明晃晃地抄袭呢?其实改编民间故事不算抄,而《十兄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经典咏流传的民间故事。
那如果问包括《葫芦娃》在内的很多动画片,为什么动不动就向这《十兄弟》致敬?把《十兄弟》供奉成“骨灰级玩家”呢,原因就在于《十兄弟》里面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但永不过时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爱合作就会赢。
那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智慧呢?这也正是今天和大家分享《十兄弟》这个绘本的目的。关于合作,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个团队的合作智慧主要指两点。第一点,大家不能相互替代去完成任务。第二点,大家在合作中要做到情感上相互支持。听起来这些道理太高大上了。而偏偏《十兄弟》这个故事把这个高大上给搞得特别接地气。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故事里的“十兄弟”展示了每个人都有强项。“强强结合所向披靡”的道理,十兄弟谁也不是吃素的,都有看家本领。老大顺风耳,老二千里眼,老三大力气,老四钢脑袋,老五铁骨头,老六大长腿,老七大头,老八大脚丫,老九大嘴巴,老十大眼睛。但是他们的强项再强,也有不能独当一面的时候。这时候团队的其他兄弟就会马上补位,让团队合作任务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而”撂挑子”了。
比如故事里第一个出场的是老大顺风耳,他听到遥远的地方有人在哭,为什么事哭呢?这个任务顺风耳可就抓瞎了,这时候老二千里眼来补位,原来是为国王修城墙的人正饿得哇哇大哭呢。这十兄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是一个团队在战斗,强和强结合到一起,所以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第二,这十兄弟在合作中展现出了互相支持的情谊。比如老二千里眼看到远方,国王在欺负人的时候,他心急火燎,爱莫能助,这时候老三大力气自告奋勇地说,我去帮忙。后来国王担心这个老三力气大造反怎么办啊。准备去砍老三脑袋的时候,急得老四钢脑袋赶紧去顶替他。从这些小情绪我们可以感受到十兄弟之间的情谊真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呀。
那我们怎么和孩子一起共读这本书,让孩子多吸收点营养呢?这里推荐大家两个方法。
第一招,创编故事。亲子共读时,不着急一口气把故事读完,而是每看到一个兄弟遇到困难后,就让孩子猜一猜接下来哪个兄弟上场”救火”,他的什么本领能派上用场。比如老四钢脑袋替老三伸到断头台,这钢刀怎么都砍不动,气的国王要用鞭子把这个老四抽死的时候,可把老四吓坏了,这时候谁会登场呢?他有什么本领呢?为什么能替换下老四呢?让孩子去猜一猜下一步发展,好像自己也是十兄弟里面的一个,孩子内心的合作冲动会翻江倒海。
第二招也很重要,就是让孩子把十兄弟的样子和各自的本领牢牢地存在脑海里,这样孩子记故事时就算断片儿了,也能通过回忆十师兄把故事串联起来。
最后隆重地介绍一下这个绘本的作者,被称为”中国台湾绘本阿公”的郑明进老先生。这位老先生用他的神笔让十兄弟子在纸上面活了起来,孩子们只要看到十兄弟的外貌,就能把他们的本领猜出个七七八八,所以我们在跟孩子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多观察一下十兄弟的外貌。先来猜猜他们各自的本领可能是什么,如果能用自己的笔给十兄弟画一幅合影,那就更好啦!